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国家形象感知的形成过程研究--以旅韩中国游客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1 实践背景第13-14页
        1.1.2 理论背景第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实践意义第14-15页
        1.2.2 理论意义第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第18-32页
    2.1 国家形象的概念、结构及测量第18-22页
        2.1.1 国家形象的概念与结构第18-19页
        2.1.2 以国家为尺度的目的地形象第19-20页
        2.1.3 宏观国家形象与微观国家形象第20-21页
        2.1.4 国家认知形象与国家情感形象第21-22页
    2.2 国家形象与旅游动机第22-24页
        2.2.1 旅游动机第22-24页
        2.2.2 国家形象与旅游动机第24页
    2.3 国家形象与行为意向第24-29页
        2.3.1 行为意向第24-25页
        2.3.2 国家形象与旅游意向第25-26页
        2.3.3 国家形象与重游意向第26-29页
    2.4 国家形象的形成研究第29-32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32-36页
    3.1 问卷设计第32-33页
    3.2 数据收集第33页
    3.3 数据分析第33-34页
    3.4 样本特征第34-36页
第四章 旅游动机对国家形象感知的影响第36-42页
    4.1 旅韩中国游客旅游动机的因子—聚类分析第36-38页
        4.1.1 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第36-37页
        4.1.2 旅韩中国游客的聚类分析第37-38页
    4.2 五类旅韩中国游客的国家形象感知比较第38-41页
        4.2.1 五类旅韩中国游客的宏观国家形象感知比较第38-39页
        4.2.2 五类旅韩中国游客的微观国家形象感知比较第39-41页
    4.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国家形象感知对旅游意向的影响第42-50页
    5.1 国家认知形象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2-44页
        5.1.1 宏观国家认知形象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2-43页
        5.1.2 微观国家认知形象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3-44页
    5.2 国家情感形象第44-45页
    5.3 国家形象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第45-46页
        5.3.1 交叉分析第45页
        5.3.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第45-46页
    5.4 国家认知形象对国家情感形象的影响第46-48页
    5.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六章 国家形象感知对重游意向的影响第50-56页
    6.1 测量模型检验第50-53页
        6.1.1 因子分析第50-51页
        6.1.2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51-53页
    6.2 结构模型检验第53-55页
    6.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七章 国家形象感知的变化研究第56-65页
    7.1 国家认知形象感知的变化第56-58页
        7.1.1 宏观国家认知形象感知的变化第56-57页
        7.1.2 微观国家认知形象感知的变化第57-58页
    7.2 国家情感形象感知的变化第58-60页
    7.3 国家形象因子感知的变化第60-63页
        7.3.1 国家认知形象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60-62页
        7.3.2 国家形象因子感知的变化第62-63页
    7.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65-69页
    8.1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65-67页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附录第77-83页
    附录A:中国居民对韩国国家形象感知的调查问卷第77-79页
    附录B:中国游客对韩国国家形象感知的调查问卷(游前)第79-81页
    附录C:中国游客对韩国国家形象感知的调查问卷(游后)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镇旅游地居民社会关系网络、距离及融合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
下一篇:AM真菌对南高丛蓝莓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