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2.1 宽恕的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2.1.1 宽恕的内涵 | 第10-11页 |
2.1.2 宽恕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2.1.3 宽恕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2.2 家庭教养方式 | 第13-16页 |
2.2.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 第13页 |
2.2.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历程 | 第13-14页 |
2.2.3 家庭教养方式与宽恕 | 第14-16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16-19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17页 |
3.3.3 施测程序 | 第17-18页 |
3.3.4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 第18-19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19-25页 |
4.1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19-21页 |
4.1.1 不同性别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 第19页 |
4.1.2 独生与非独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 第19-20页 |
4.1.3 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 第20-21页 |
4.2 大学生宽恕倾向差异情况 | 第21-22页 |
4.2.1 不同性别大学生宽恕倾向的差异情况 | 第21页 |
4.2.2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宽恕倾向的差异情况 | 第21-22页 |
4.2.3 离异与非离异家庭大学生宽恕倾向的差异情况 | 第22页 |
4.3 家庭教养方式与宽恕的分析 | 第22-23页 |
4.3.1 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宽恕他人及自我宽恕的相关关系 | 第22-23页 |
4.3.2 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宽恕他人及自我宽恕的相关关系 | 第23页 |
4.4 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宽恕倾向的影响 | 第23-25页 |
4.4.1 家庭教养方式及各人口学变量对宽恕他人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23-24页 |
4.4.2 家庭教养方式及各人口学变量对自我宽恕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第5章 结果讨论 | 第25-30页 |
5.1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状况 | 第25-26页 |
5.1.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 | 第25页 |
5.1.2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 | 第25-26页 |
5.1.3 离异与非离异家庭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 | 第26页 |
5.2 大学生宽恕倾向状况 | 第26页 |
5.3 家庭教养方式与宽恕倾向的关系 | 第26-28页 |
5.3.1 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宽恕倾向的相关关系 | 第26-27页 |
5.3.2 对宽恕倾向有预测作用的因素 | 第27-28页 |
5.4 研究不足 | 第28页 |
5.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28-30页 |
5.5.1 研究结论 | 第28-29页 |
5.5.2 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附录 | 第33-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