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8-9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9-14页
    2.1 关于疏离感第9-10页
        2.1.1 疏离感的概念第9页
        2.1.2 疏离感的结构第9页
        2.1.3 疏离感的相关研究第9-10页
    2.2 关于人格特征第10-11页
        2.2.1 人格的概念第10页
        2.2.2 人格特征的结构第10-11页
        2.2.3 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第11页
    2.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第11-13页
        2.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第11页
        2.3.2 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构第11-12页
        2.3.3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2.4 疏离感和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第13-14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14-16页
    3.1 研究目的第14页
    3.2 研究假设第14页
    3.3 研究方法第14-16页
        3.3.1 研究对象第14-15页
        3.3.2 研究工具第15页
        3.3.3 整理与统计分析第15-16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16-26页
    4.1 中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特点第16-19页
        4.1.1 中学生疏离感发展的总特点第16页
        4.1.2 中学生疏离感的性别、年级的特点及差异研究第16-17页
        4.1.3 中学生疏离感发展在年级上的描述统计第17-18页
        4.1.4 中学生疏离感各维度的年级差异第18页
        4.1.5 中学生疏离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18-19页
        4.1.6 中学生疏离感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比较第19页
    4.2 中学生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第19-21页
        4.2.1 中学生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的皮尔逊相关分析第19-20页
        4.2.2 中学生社会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第20页
        4.2.3 中学生人际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第20-21页
        4.2.4 中学生环境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第21页
    4.3 中学生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第21-24页
        4.3.1 中学生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皮尔逊相关分析第21-23页
        4.3.2 中学生社会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第23页
        4.3.3 中学生人际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第23-24页
        4.3.4 中学生环境疏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第24页
    4.4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疏离感的中介作用检验第24-26页
第5章 分析与讨论第26-33页
    5.1 中学生疏离感发展的特点第26-28页
        5.1.1 中学生疏离感的一般特点第26-27页
        5.1.2 中学生疏离感发展的年级特点第27-28页
    5.2 中学生疏离感与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第28-31页
        5.2.1 人格是影响中学生疏离感的重要因素第28-29页
        5.2.2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疏离感起着重要影响第29-31页
    5.3 关于减轻中学生疏离感的建议第31-33页
        5.3.1 家庭方面第31页
        5.3.2 学校方面第31页
        5.3.3 学生方面第31-3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33-34页
    6.1 研究结论第33页
    6.2 研究不足第33页
    6.3 展望未来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附录第36-38页
    附录1 问卷第36-38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领悟类语气副词研究
下一篇:课外阅读指导对三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