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岩体性能指标和超大断面及洞群地下结构稳定性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岩体性能指标的研究第15-17页
        1.2.2 岩体性能指标与岩体力学参数间关系研究第17-18页
        1.2.3 超大断面及洞群地下结构围岩稳定性研究第18-2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第20-2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性第21-22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基于空间插值法的岩体RQD预测第24-44页
    2.1 岩石质量指标RQD第24页
    2.2 黑塞矩阵及空间标准化处理第24-32页
        2.2.1 黑塞矩阵(Hessian Matrix)第25-26页
        2.2.2 主要黑塞方向(principal Hessian direction)第26-27页
        2.2.3 三维地理空间坐标转换方法第27-30页
        2.2.4 空间坐标标准化处理第30-32页
    2.3 变异函数与克里金插值法第32-35页
        2.3.1 变异函数(variation function)第32-33页
        2.3.2 变异函数的拟合曲线与套合第33-34页
        2.3.3 克里金插值法原理(Kriging)第34-35页
    2.4 基于空间插值的RQD估算方法第35-36页
    2.5 八达岭工程应用及R语言程序编写第36-42页
        2.5.1 工程概况及钻探情况第36-38页
        2.5.2 R语言编程计算第38-41页
        2.5.3 结果对比分析第41-42页
    2.6 小结第42-44页
3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岩体GSI指标预测第44-66页
    3.1 地质强度指标GSI(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第44-47页
        3.1.1 GSI分级系统第44-46页
        3.1.2 GSI的适用条件第46-47页
        3.1.3 GSI在数值模拟上的应用第47页
    3.2 GSI指标量化第47-52页
        3.2.1 常用的GSI量化公式第48-49页
        3.2.2 基于RQD与结构面条件的GSI量化第49-51页
        3.2.3 量化的GSI与修正后图表的检验第51-52页
        3.2.4 基于RQD与结果面条件衍生的量化公式第52页
    3.3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GSI指标预测第52-61页
        3.3.1 混合效应模型简介第52-54页
        3.3.2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GSI指标预测第54-56页
        3.3.3 方法的可靠性验证第56-61页
    3.4 R语言程序编写及在八达岭工程应用第61-64页
        3.4.1 八达岭地下车站地质调查概况第61-63页
        3.4.2 R语言程序编辑在八达岭车站应用第63-64页
    3.5 小结第64-66页
4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第66-86页
    4.1 HOEK-BROWN准则第66-71页
        4.1.1 Hoek-Brown岩石强度准则第66-68页
        4.1.2 Hoek-Brown岩体强度准则第68-71页
    4.2 现场采样岩石实验室试验第71-77页
        4.2.1 劈裂试验第71-72页
        4.2.2 单轴压缩试验第72-74页
        4.2.3 三轴压缩试验第74-76页
        4.2.4 试验获得力学参数计算及误差分析第76-77页
    4.3 岩体强度确定及岩体弹性模量经验公式修正第77-81页
        4.3.1 岩体强度确定第77-78页
        4.3.2 弹性模量的经验公式第78-80页
        4.3.3 弹性模量的经验公式的修正第80-81页
    4.4 基于R语言的编程第81-83页
        4.4.1 工程参数的选取公式选用汇总第81-82页
        4.4.2 编程及可视化界面布置第82-83页
    4.5 小结第83-86页
5 超大断面深埋地下结构围岩压力第86-108页
    5.1 八达岭地下车站单拱大跨方案数值模拟第86-90页
        5.1.1 八达岭地下车站单拱方案第86-87页
        5.1.2 模型建立第87-88页
        5.1.3 参数确定第88-89页
        5.1.4 模拟结果分析第89-90页
    5.2 不同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在八达岭地下车站的应用第90-94页
        5.2.1 传统经验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比较第91-92页
        5.2.2 不同围岩压力计算方案在八达岭地下车站计算结果分析第92-93页
        5.2.3 不同围岩压力计算方案随跨度的影响第93-94页
    5.3 不同跨度及地质强度指标(GSI)下围岩压力研究第94-99页
        5.3.1 不同地质强度指标下计算参数确定第94-96页
        5.3.2 不同跨度开挖模型建立及开挖工法选择第96-98页
        5.3.3 结果分析第98-99页
    5.4 基于地质强度指标(GSI)的围岩压力估算公式第99-107页
        5.4.1 估算公式建立第99-104页
        5.4.2 估算公式与工程实测围岩压力比较分析第104-107页
    5.5 小结第107-108页
6 群洞效应对超大断面地下结构稳定性影响第108-126页
    6.1 模拟洞群开挖模型试验第108-116页
        6.2.1 八达岭地下车站四洞方案第108-109页
        6.2.2 试验方案设计第109-111页
        6.2.3 试验过程第111-113页
        6.2.4 试验结果分析第113-116页
    6.2 群洞开挖数值模拟第116-119页
        6.2.1 模型建立第116页
        6.2.2 参数确定第116-117页
        6.2.3 模拟结果分析第117-119页
    6.3 不同情况下群洞间的相互影响第119-121页
        6.3.1 开挖洞室大小对已开挖洞室的影响第119-120页
        6.3.2 不同开挖间距对已开挖洞室的影响第120-121页
    6.4 超大断面地下洞群开挖结构稳定性风险评价系统第121-125页
        6.4.1 评分项目选定第121-123页
        6.4.2 评分系统设计R语言编程第123-124页
        6.4.3 评分系统在八达岭群洞方案中的应用第124-125页
    6.5 小结第125-12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6-128页
    7.1 主要结论第126-127页
    7.2 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附录A R语言程序编码第134-148页
附录B 八达岭地下车站GSI值预测结果第148-152页
索引第152-15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4-15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2-xS和MoS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双稳性能研究
下一篇:不同场景中行人疏散微观仿真建模及疏散诱导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