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天宁区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社区 | 第20-21页 |
2.1.2 城市社区 | 第21页 |
2.1.3 城市社区治理 | 第21-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4-25页 |
2.2.3 自组织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常州市天宁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 第27-48页 |
3.1 常州市天宁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 | 第27-31页 |
3.1.1 常州市天宁区城市社区治理的举措 | 第27-29页 |
3.1.2 常州市天宁区城市社区治理取得的成绩 | 第29-31页 |
3.2 常州市天宁区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42页 |
3.2.1 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尚有欠缺 | 第31-33页 |
3.2.2 城市社区治理能力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 | 第33-36页 |
3.2.3 社工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 第36-39页 |
3.2.4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 | 第39-41页 |
3.2.5 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 第41-42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3.3.1 社区自治缺少制度保障 | 第42-43页 |
3.3.2 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明显不足 | 第43-44页 |
3.3.3 社工岗位缺乏吸引力 | 第44-45页 |
3.3.4 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 第45-47页 |
3.3.5 城市社区信息化平台整合不到位 | 第47-48页 |
第4章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 | 第48-52页 |
4.1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 | 第48-50页 |
4.1.1 杭州市上城区建设三社发展平台 | 第48-49页 |
4.1.2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智慧社区 | 第49页 |
4.1.3 宁波市江北区打造社会组织生态圈 | 第49-50页 |
4.2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 第50-52页 |
4.2.1 信息化建设需有效打破信息壁垒 | 第50页 |
4.2.2 加大力度精心培育社会组织 | 第50-51页 |
4.2.3 深化三社联动机制改革 | 第51-52页 |
第5章 完善常州市天宁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 第52-62页 |
5.1 探索城市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 | 第52-56页 |
5.1.1 城市社区居委会引领和谐社区自治 | 第52-53页 |
5.1.2 项目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 | 第53-54页 |
5.1.3 多渠道培育城市社区社工成长 | 第54-55页 |
5.1.4 多举措助力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 第55页 |
5.1.5 技术促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平台改良 | 第55-56页 |
5.2 完善城市社区人本理念的体系设计 | 第56-59页 |
5.2.1 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 第56-57页 |
5.2.2 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化要求 | 第57-58页 |
5.2.3 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 第58-59页 |
5.3 构建城市社区治理评价的标准体系 | 第59-62页 |
5.3.1 建立城市社区服务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 第59-60页 |
5.3.2 落实城市社区服务标准化的落地实践 | 第60页 |
5.3.3 加强社区服务标准化的效益评判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常州市天宁区社区治理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