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中的戏曲材料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6-25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6-17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三 清代小说中的戏曲材料概述 | 第20-23页 |
四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清代小说中的戏曲剧目 | 第25-64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中的杂剧剧目 | 第25-36页 |
一 案头杂剧 | 第25-31页 |
二 昆唱杂剧 | 第31-35页 |
三 未知剧种演出的《西厢记》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中的宋元南戏剧目 | 第36-41页 |
一 《荆钗记》 | 第36-37页 |
二 《白兔记》 | 第37-38页 |
三 《幽闺记》 | 第38-39页 |
四 《杀狗记》 | 第39页 |
五 《琵琶记》 | 第39-41页 |
六 《牧羊记》 | 第41页 |
第三节 清代小说中的明清传奇剧目 | 第41-52页 |
一 《南西厢》 | 第42-44页 |
二 《浣纱记》 | 第44-45页 |
三 《玉簪记》 | 第45-46页 |
四 《牡丹亭》 | 第46-49页 |
五 《邯郸记》 | 第49页 |
六 《满床笏》 | 第49-50页 |
七 《长生殿》 | 第50-51页 |
八 《桃花扇》 | 第51页 |
九 《孽海记》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清代小说中的乱弹剧目 | 第52-58页 |
一 《卖胭脂》 | 第52-53页 |
二 《翠屏山》 | 第53-54页 |
三 《天水关》 | 第54页 |
四 《二进宫》 | 第54-55页 |
五 《取成都》 | 第55页 |
六 《游龙戏凤》 | 第55-56页 |
七 《四郎探母》 | 第56页 |
八 《花蝴蝶》 | 第56-57页 |
九 《空城计》 | 第57-58页 |
第五节 清代小说中杜撰的剧目 | 第58-61页 |
一 《赛缇萦》 | 第58-59页 |
二 《圣母百寿记》 | 第59页 |
三 《花月痕》 | 第59-60页 |
四 《昙花影》、《昙花续影》、《昙花合影》 | 第60-61页 |
第六节 清代小说所涉戏曲剧目的特点 | 第61-64页 |
一 演出大戏及折子戏目的特点 | 第61-63页 |
二 清唱小曲戏曲的特点 | 第63页 |
三 引述戏目的特点 | 第63-64页 |
第二章 清代小说中的戏曲传播 | 第64-87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中的舞台演出 | 第64-75页 |
一 舞台演出缘起 | 第64-69页 |
二 舞台演出程序 | 第69-75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中的戏曲清唱 | 第75-79页 |
一 清唱的场合 | 第75-78页 |
二 清唱的内容 | 第78-79页 |
第三节 清代小说中的戏曲文本及其他形式的戏曲传播 | 第79-87页 |
一 案头文本 | 第79-82页 |
二 其他传播形式 | 第82-87页 |
第三章 清代小说中的戏场 | 第87-103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中戏场的位置 | 第87-96页 |
一 寺庙 | 第87-89页 |
二 戏园 | 第89-91页 |
三 私宅 | 第91-92页 |
四 水上 | 第92-94页 |
五 空廓之地 | 第94页 |
六 花园 | 第94-96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中戏场的布置 | 第96-103页 |
一 戏场的装饰 | 第96-99页 |
二 戏台的布置 | 第99-100页 |
三 戏场观众席的设置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清代小说中的戏班 | 第103-120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中的家班 | 第103-106页 |
一 蓄养家班的主人 | 第103-104页 |
二 家班的特点 | 第104-105页 |
三 家班的买办程序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中的营业戏班 | 第106-110页 |
一 戏班人数与戏班数量 | 第106-107页 |
二 戏班管理 | 第107-108页 |
三 草台班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清代小说中两种特殊的小班 | 第110-117页 |
一 髦儿班 | 第110-112页 |
二 档子班 | 第112-117页 |
第四节 清代小说中梨园供奉的戏神 | 第117-120页 |
一 老郎神 | 第117-118页 |
二 二郎神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清代小说中的伶人生存状态 | 第120-147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中伶人的出身 | 第120-123页 |
一 寒门子弟被卖入梨园者 | 第120-122页 |
二 良家子被拐骗入梨园者 | 第122页 |
三 梨园世家 | 第122-123页 |
四 玩家自愿入梨园者 | 第123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中伶人的生活 | 第123-131页 |
一 伶人之衣 | 第123-127页 |
二 伶人之食 | 第127-128页 |
三 伶人之住 | 第128-129页 |
四 伶人之行 | 第129-130页 |
五 伶人之风情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清代小说中伶人的收入 | 第131-134页 |
第四节 清代小说中伶人的社会地位 | 第134-141页 |
一 伶人之得宠 | 第134-138页 |
二 伶人之遭辱 | 第138-141页 |
第五节 清代小说中伶人的归宿 | 第141-147页 |
一 戏班掌班或教师 | 第141-142页 |
二 依附主人或恩客 | 第142-144页 |
三 其他职业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清代小说中的“花雅之争” | 第147-162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中花雅之争的表征 | 第147-151页 |
一 花部戏的优胜与雅部戏的失势 | 第147-149页 |
二 雅部的坚持 | 第149-150页 |
三 花雅争胜的暂时平衡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中花之胜雅的动因 | 第151-157页 |
一 板腔体的优越性 | 第151-153页 |
二 戏曲品鉴“重色”思路的形成 | 第153-154页 |
三 伶人与观众的共同取尚 | 第154-157页 |
第三节 清代小说中对花雅之争的评价 | 第157-162页 |
一 对雅部戏“大雅不作”的现象深表惋惜 | 第157-158页 |
二 对花部戏观众叫好喝彩的喧哗情景表示不满 | 第158-159页 |
三 对花部戏“百花竞放”现象深表欢迎 | 第159-160页 |
四 折中二家,各取所长的艺人 | 第160-162页 |
第七章 清代小说中的戏曲评论 | 第162-182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中的戏曲总论 | 第162-172页 |
一 论戏曲的社会功用 | 第162-165页 |
二 批评戏曲搬演 | 第165-166页 |
三 批评戏曲创作 | 第166-169页 |
四 论戏曲的声律与唱法 | 第169-172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中的名剧剧评 | 第172-178页 |
一 《西厢记》 | 第172-176页 |
二 《牡丹亭》 | 第176-177页 |
三 《浣纱记》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清代小说中戏曲评论的特点 | 第178-182页 |
一 紧密联系小说文本内容 | 第179-180页 |
二 现场感强 | 第180-182页 |
结语 | 第182-185页 |
附录 清代小说中出现的戏曲剧目表 | 第185-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3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33-234页 |
致谢 | 第234-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