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议程设置模式及其功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二、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1-13页
        (一) 网络政治的基本理论第11-12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第12页
        (三) 网络民主第12页
        (四) 电子政府第12-13页
        (五) 网络公共领域第13页
    三、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3-14页
        (一) 网络政治第13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第13-14页
        (三) 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第14页
        (四) 网络舆论第14页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4-15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4-15页
        (二) 调查归纳法第15页
        (三)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15页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议程设置功能第16-31页
    一、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议程第16-22页
        (一) 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及其影响第19-21页
        (二) 引致政府议程的网络政治参与第21-22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议程设置第22-31页
        (一) 议程设置的理论模型第22-23页
        (二) 作为倡导者模型的科布-埃尔德理论第23-24页
        (三) 作为要素-过程模型的多源流理论第24-25页
        (四) 网络政治参与的议程设置模式:一个解释框架第25-31页
第三章 议程设置的压力模式:作为问题识别的网络政治参与第31-40页
    一、压力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第31-34页
        (一) 压力模式的基本特征第31-33页
        (二) 压力模式的政治含义第33-34页
    二、案例介绍:南京护士被打事件第34-35页
        (一) 事件的缘起第34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第34-35页
        (三) 政策议程的建立第35页
    三、压力模式的条件与功能第35-40页
        (一) 压力模式的要素-过程分析第36-39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倡导功能第39-40页
第四章 议程设置的借力模式:作为政策建议的网络政治参与第40-52页
    一、借力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第40-43页
        (一) 借力模式兴起的背景第40-41页
        (二) 借力模式的基本特征第41-42页
        (三) 借力模式的政治含义第42-43页
    二、案例介绍:“二胎政策”调整第43-46页
        (一) 事件的缘起第43-44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第44-45页
        (三) 政策议程的建立第45-46页
    三、借力模式的条件与功能第46-52页
        (一) 借力模式的要素-过程分析第47-50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软化功能第50-52页
第五章 议程设置的动员模式:作为政治全法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第52-62页
    一、动员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第52-55页
        (一) 动员模式的基本特征第52-54页
        (二) 动员模式的政治含义第54-55页
    二、案例介绍:北京治堵新政第55-58页
        (一) 事件的缘起第55-56页
        (二) 政府议程建立第56-57页
        (三) 网络政治参与第57-58页
    三、动员模式的条件与功能第58-62页
        (一) 动员模式的要素-过程分析第58-60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合法化功能第60-62页
结语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下一篇:新常态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管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