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4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3.1 农业文化遗产 | 第15-16页 |
1.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16-18页 |
1.3.3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 第18页 |
1.3.4 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 第18-20页 |
第2章 崇义县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7页 |
2.1 资源环境 | 第20-23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2.1.3 河流水文 | 第20页 |
2.1.4 矿物资源 | 第20-21页 |
2.1.5 种子植物 | 第21-22页 |
2.1.6 动物资源 | 第22页 |
2.1.7 旅游资源 | 第22-23页 |
2.2 经济社会 | 第23-25页 |
2.2.1 农业 | 第23-24页 |
2.2.2 工业 | 第24-25页 |
2.2.3 服务业 | 第25页 |
2.3 城市建设 | 第25-26页 |
2.3.1 设施建设 | 第25页 |
2.3.2 环境整治 | 第25-26页 |
2.4 教育卫生 | 第26-27页 |
2.4.1 教育 | 第26页 |
2.4.2 卫生 | 第26-27页 |
第3章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3.1 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1.1 生产富有区域特色的农特产品 | 第27页 |
3.1.2 休闲旅游初具规模 | 第27-28页 |
3.1.3 形成独具特色的崇义客家梯田文化 | 第28页 |
3.2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梯田撂荒 | 第28-29页 |
3.2.2 梯田生物多样性减少 | 第29页 |
3.2.3 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消失 | 第29-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32-54页 |
4.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来源 | 第32-35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3页 |
4.1.2 数据资料来源及解释 | 第33-34页 |
4.1.3 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4.2 评估方法 | 第35-45页 |
4.2.1 功能指标识别 | 第35-40页 |
4.2.2 模型及参数修正 | 第40-4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4.3.1 缓解社会 | 第45页 |
4.3.2 产品供给 | 第45-46页 |
4.3.3 气体调节 | 第46页 |
4.3.4 水资源调节 | 第46-47页 |
4.3.5 土壤保持 | 第47-48页 |
4.3.6 环境净化 | 第48页 |
4.3.7 生物多样性 | 第48-49页 |
4.3.8 病虫草害控制 | 第49页 |
4.3.9 景观价值 | 第49页 |
4.3.10 文化传承 | 第49-50页 |
4.3.11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 第50-52页 |
4.4 讨论和结论 | 第52-54页 |
4.4.1 讨论 | 第52-53页 |
4.4.2 结论 | 第53-54页 |
第5章 崇义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 第54-72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54页 |
5.2 资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5.2.1 数据资料来源 | 第54-55页 |
5.2.2 各生态功能采用的评估方法 | 第55-56页 |
5.3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56-63页 |
5.3.1 社会保障功能 | 第56页 |
5.3.2 初级产品生产 | 第56-57页 |
5.3.3 气体调节功能 | 第57-58页 |
5.3.4 调洪蓄水功能 | 第58-59页 |
5.3.5 土壤保持功能(营养物质保持价值) | 第59-60页 |
5.3.6 病虫草害控制估算 | 第60页 |
5.3.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估算方法 | 第60-61页 |
5.3.8 旅游休闲价值估算 | 第61页 |
5.3.9 文化传承 | 第61-62页 |
5.3.10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 第62-63页 |
5.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 第63-69页 |
5.4.1 社会保障能力 | 第63页 |
5.4.2 初级生产 | 第63页 |
5.4.3 气体调节 | 第63-64页 |
5.4.4 气候调节 | 第64页 |
5.4.5 调洪蓄水 | 第64-65页 |
5.4.6 净化环境 | 第65页 |
5.4.7 土壤保持 | 第65-67页 |
5.4.8 生物多样性 | 第67-68页 |
5.4.9 科研价值 | 第68页 |
5.4.10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 第68-69页 |
5.5 其它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第69页 |
5.6 讨论与结论 | 第69-72页 |
5.6.1 讨论 | 第69-71页 |
5.6.2 结论 | 第71-72页 |
第6章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第72-87页 |
6.1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界定 | 第72-74页 |
6.1.1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72页 |
6.1.2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 | 第72-74页 |
6.2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 第74-76页 |
6.2.1 指标构建基础 | 第74页 |
6.2.2 指标构建原则 | 第74页 |
6.2.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74-75页 |
6.2.4 指标说明 | 第75-76页 |
6.3 数据来源及指标处理 | 第76-79页 |
6.3.1 数据来源 | 第76-77页 |
6.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7-78页 |
6.3.3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78-79页 |
6.4 评价方法 | 第79-81页 |
6.4.1 评价内容 | 第79页 |
6.4.2 模型选择 | 第79-81页 |
6.5 结果分析 | 第81-86页 |
6.5.1 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 第81-84页 |
6.5.2 生态可持续发展协调程度 | 第84-85页 |
6.5.3 障碍因素诊断 | 第85-86页 |
6.6 讨论与结论 | 第86-87页 |
6.6.1 讨论 | 第86页 |
6.6.2 结论 | 第86-87页 |
第7章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 | 第87-93页 |
7.1 数据资料 | 第87页 |
7.2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外部性 | 第87页 |
7.3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补偿标准框架 | 第87-88页 |
7.4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 第88-90页 |
7.5 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7.5.1 生态补偿额度分析 | 第90页 |
7.5.2 生态补偿优先指数 | 第90-92页 |
7.6 讨论与结论 | 第92-93页 |
第8章 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发展对策与措施 | 第93-97页 |
8.1 实施耕种补贴 | 第93页 |
8.2 大力推进梯田开发工作 | 第93-94页 |
8.2.1 是发展富硒有机农业 | 第93页 |
8.2.2 发展生态旅游 | 第93-94页 |
8.3 完善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 | 第94页 |
8.4 加快经济发展 | 第94页 |
8.5 提高农村居民文化、创新农业科技 | 第94-95页 |
8.6 提高农田抗灾能力 | 第95页 |
8.7 加强崇义客家稻作梯田生态系统生态补偿宣传 | 第95页 |
8.8 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第95页 |
8.9 制定补偿制度 | 第95-97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9.2 创新点 | 第98页 |
9.3 存在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作者简介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