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终极所有权结构、社会资本与银行贷款契约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6-18页
        1.2.1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2.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1.2.3 研究内容第18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关键术语界定第20-22页
        1.4.1 银行贷款契约第20页
        1.4.2 终极所有权结构第20-21页
        1.4.3 社会资本第21-22页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第22-35页
    2.1 债务人特征和银行贷款契约第22-24页
    2.2 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贷款契约第24-28页
    2.3 法律制度环境和银行贷款契约第28-30页
    2.4 社会制度环境和银行贷款契约第30-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3章 社会资本的内涵、度量及其特征分析第35-64页
    3.1 西方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第35-38页
    3.2 社会资本的定义内涵第38-40页
    3.3 社会资本的度量方法第40-51页
        3.3.1 社会资本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0-46页
        3.3.2 上市公司社会资本综合指数的计算第46-51页
    3.4 社会资本指数的特征分析第51-62页
        3.4.1 行业类别和社会资本指数第51-57页
        3.4.2 地域分布和社会资本指数第57-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4章 终极所有权结构对银行贷款契约的影响第64-98页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65-74页
        4.1.1 控制权与银行贷款契约第65-67页
        4.1.2 现金流量权与银行贷款契约第67-68页
        4.1.3 两权分离度与银行贷款契约第68-70页
        4.1.4 金字塔层级与银行贷款契约第70-72页
        4.1.5 终极控制股东类型与银行贷款契约第72-74页
    4.2 实证研究设计第74-79页
        4.2.1 研究变量的定义第74-76页
        4.2.2 实证模型的设定第76-78页
        4.2.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第78页
        4.2.4 描述性统计第78-79页
    4.3 实证结果分析第79-97页
        4.3.1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第79-89页
        4.3.2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第89-94页
        4.3.3 进一步检验第94-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5章 社会资本对银行贷款契约的影响第98-117页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98-104页
    5.2 实证研究设计第104-107页
        5.2.1 研究变量的定义第104-105页
        5.2.2 实证模型的设定第105-106页
        5.2.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第106页
        5.2.4 描述性统计第106-107页
    5.3 实证结果分析第107-116页
        5.3.1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第107-110页
        5.3.2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第110-115页
        5.3.3 进一步检验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6章 终极所有权结构和社会资本对银行贷款契约的交互影响第117-150页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第117-120页
    6.2 实证研究设计第120-124页
        6.2.1 研究变量的定义第120-121页
        6.2.2 实证模型的设定第121-122页
        6.2.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第122-123页
        6.2.4 描述性统计第123-124页
    6.3 实证结果分析第124-149页
        6.3.1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第124-133页
        6.3.2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第133-139页
        6.3.3 进一步检验第139-149页
    6.4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第7章 结论第150-156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0-152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152-153页
    7.3 政策性启示第153-155页
    7.4 未来研究展望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0页
附录第170-1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参数激励驱动微陀螺振动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和时滞反馈控制研究
下一篇:新型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