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超磁致伸缩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 | 第13-16页 |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设计 | 第18-35页 |
2.1 超磁致伸缩材料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2.1.1 磁致伸缩现象及机理 | 第18-19页 |
2.1.2 超磁致伸缩材料性能优势 | 第19-20页 |
2.1.3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特性 | 第20-22页 |
2.1.4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物理效应 | 第22页 |
2.2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设计 | 第22-34页 |
2.2.1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工作原理及设计准则 | 第22-24页 |
2.2.2 超磁致伸缩棒的选择 | 第24-27页 |
2.2.3 驱动磁场设计 | 第27-29页 |
2.2.4 偏置磁场设计 | 第29-31页 |
2.2.5 预压力装置设计 | 第31-32页 |
2.2.6 散热装置设计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35-45页 |
3.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35页 |
3.2 电磁场有限元方法 | 第35-37页 |
3.2.1 ANSYS简介 | 第35-36页 |
3.2.2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 第36页 |
3.2.3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3.3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磁场仿真分析 | 第37-44页 |
3.3.1 开闭磁路对超磁致伸缩棒的磁场影响 | 第40-41页 |
3.3.2 永磁铁厚度对超磁致伸缩棒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3 电流对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 | 第45-54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 第45-46页 |
4.3 测试实验台的安装与调试 | 第46-47页 |
4.4 数据采集测控系统 | 第47-53页 |
4.4.1 测试系统及硬件部分 | 第47-51页 |
4.4.2 软件部分及调试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静态性能研究 | 第54-65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54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54-58页 |
5.2.1 静态位移输出特性实验 | 第55-56页 |
5.2.2 静态力输出特性实验 | 第56-58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5.3.1 电流-输出位移特性实验 | 第58-60页 |
5.3.2 预压力-输出位移特性实验 | 第60-61页 |
5.3.3 电流-输出力特性实验 | 第61-64页 |
5.3.4 预压力-输出力特性实验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65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