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 生活语文 | 第11-12页 |
2. 教师情感支持 | 第12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 培智生活语文教师情感支持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2. 培智生活语文教师情感支现状不容乐观 | 第14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1. 为生活语文教学研究提供新视野 | 第14-15页 |
2. 为生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 第15-16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一) 情感支持的概念发展 | 第16页 |
(二) 教师情感支持的结构 | 第16-18页 |
(三) 教师情感支持的作用 | 第18-19页 |
1. 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 第18页 |
2. 教师情感支持对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 第18-19页 |
(四) 对特殊儿童的情感支持 | 第19页 |
(五)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支持 | 第19-20页 |
(六) 教师情感支持的测量 | 第20-21页 |
1. 学生感知的教师情感支持问卷 | 第20-21页 |
2. 课堂观察教师情感支持观察工具 | 第21页 |
(七) CLASS及其应用研究 | 第21-24页 |
1. CLASS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2. CLASS研究类型 | 第23页 |
3. 基于CLASS情感支持维度的依据 | 第23-24页 |
(八)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4-26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26-31页 |
(一)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第2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 研究的主要任务 | 第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26页 |
2. 观察法 | 第26-27页 |
3. 实物收集法 | 第27页 |
4. 访谈法 | 第27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27-29页 |
1. 预测被试 | 第27页 |
2. 正式施测被试 | 第27-29页 |
(四) 研究步骤 | 第29-30页 |
(五) 研究思路图 | 第30-31页 |
四. 研究工具 | 第31-36页 |
(一) 《培智课堂情感支持观察表》的维度和项目 | 第31-32页 |
1. 维度建构 | 第31页 |
2. 项目建构 | 第31-32页 |
(二) 《培智课堂情感支持观察表》的信效度 | 第32-34页 |
1. 项目分析 | 第32-33页 |
2. 效度分析 | 第33页 |
3. 信度分析 | 第33-34页 |
(三) 《培智课堂情感支持观察表》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 第34-36页 |
五. 浙江省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情感支持的现状调查 | 第36-49页 |
(一) 浙江省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情感支持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36-41页 |
1. 总体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2. 各维度上情感支持现状分析 | 第37-41页 |
(二) 影响浙江省培智语文课堂情感支持水平的因素分析 | 第41-49页 |
1. 教师所教年级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41-43页 |
2. 教师职称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43-45页 |
3. 教师所学专业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45-46页 |
4. 教师教龄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46-49页 |
六.讨论与结论 | 第49-63页 |
(一) 浙江省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情感支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49-59页 |
1. 情感支持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第49-51页 |
2. 积极氛围处于中等偏上质量区间水平 | 第51-54页 |
3. 消极氛围处于高质量区间水平 | 第54-55页 |
4. 教师敏感性处于中等偏下区间水平 | 第55-57页 |
5. 聚焦学生视角处于中等偏下质量区间水平 | 第57-59页 |
(二) 浙江省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情感支持的影响因素讨论 | 第59-63页 |
1. 教师所教年级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59-60页 |
2. 教师职称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60-61页 |
3. 教师专业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61页 |
4. 教师教龄对情感支持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七、建议 | 第63-70页 |
(一) 整体提升培智语文教师的情感支持水平 | 第63-64页 |
1. 增强培智语文教师的情感支持意识 | 第63页 |
2. 关注学生情感需要,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满足 | 第63-64页 |
3.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 | 第64页 |
(二) 加强师生间情感联系 | 第64-65页 |
1. 增加师生合作亲近的机会 | 第64页 |
2. 对学生正向行为及时进行口头与肢体上的表扬 | 第64-65页 |
3. 展现积极的期待,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 第65页 |
(三) 保持培智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中“消极氛围”的高质量 | 第65-66页 |
1. 坚持尊重、包容的教育理念,避免发生消极事件 | 第65页 |
2. 加强对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 | 第65-66页 |
3. 教师合理控制情绪,耐心给予教导 | 第66页 |
(四) 提高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敏感性 | 第66-67页 |
1. 教师要提高敏感意识,善于观察学生 | 第66页 |
2. 合理控制班级学生数量 | 第66-67页 |
3. 将个别化教育落实到所有学生 | 第67页 |
(五) 提高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支持 | 第67-68页 |
1. 教材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兴趣 | 第67页 |
2. 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 第67-68页 |
3. 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 第68页 |
(六) 学校要根据教师类型提供专业支持 | 第68-70页 |
八.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一) 研究的不足 | 第70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九.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中文文献 | 第71-73页 |
外文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1 | 第76-78页 |
附录2 | 第78-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