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1.1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1.1 视网膜色素变性(RP) | 第16-20页 |
1.1.2 Leber先天性黑朦症(LCA) | 第20-23页 |
1.1.3 锥细胞营养不良(CD)和锥杆细胞营养不良(CRD) | 第23-25页 |
1.1.4 Usher综合征(USH) | 第25页 |
1.1.5 Bardet-Biedl综合征(BBS) | 第25-26页 |
1.2 传统的分子诊断方法--Sanger测序法和APEX法 | 第26-28页 |
1.3 二代测序技术 | 第28-3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视网膜遗传疾病先证者致病基因的二代测序技术检测 | 第36-57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7-48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8-53页 |
2.2.1 DNA提取 | 第48页 |
2.2.2 DNA片段化与纯化 | 第48页 |
2.2.3 文库构建 | 第48页 |
2.2.4 DNA浓度精确测定-PicoGreen法 | 第48-49页 |
2.2.5 Capture系统的设计 | 第49页 |
2.2.6 Capture | 第49-50页 |
2.2.7 质量评价 | 第50-53页 |
2.3 讨论 | 第53-57页 |
2.3.1 DNA提取、片段化与纯化 | 第53页 |
2.3.2 文库构建与浓度精确测定 | 第53-54页 |
2.3.3 Capture与质量评价 | 第54-57页 |
第三章 视网膜遗传疾病先证者致病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7页 |
3.1 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58页 |
3.1.2 致病突变的确定 | 第58页 |
3.1.3 Sanger验证和分离实验 | 第58-59页 |
3.2 分析结果 | 第59-63页 |
3.2.1 收集视网膜疾病先证者553例 | 第59页 |
3.2.2 获得高质量测序结果 | 第59-60页 |
3.2.3 确定331例先证者的致病突变发生在已知视网膜疾病基因 | 第60-62页 |
3.2.4 确定82个基因中的538致病突变 | 第62-63页 |
3.3 讨论 | 第63-67页 |
第四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分析 | 第67-9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4.1.1 RP病例的获得 | 第67-68页 |
4.1.2 致病基因序列检测、Sanger验证及分离实验 | 第68页 |
4.2 结果 | 第68-90页 |
4.2.1 迈阿密地区西班牙裔人群RP患者的基因型与表现分析 | 第68-78页 |
4.2.2 迈阿密地区非西班牙裔人群RP患者的基因型与表现分析 | 第78-83页 |
4.2.3 确定3名RP先证者带有非RP致病基因 | 第83-90页 |
4.3 讨论 | 第90-95页 |
4.3.1 迈阿密地区人群特征 | 第90-91页 |
4.3.2 PRPF31 | 第91-92页 |
4.3.3 WDR19 | 第92-93页 |
4.3.4 SNRNP200 | 第93页 |
4.3.5 非RP致病基因 | 第93-94页 |
4.3.6 未解决病例 | 第94-9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5.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 | 第95页 |
5.2 课题特色与创新 | 第95-96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96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附录一:引物序列 | 第105-114页 |
附录二:总DNA电泳图 | 第114-117页 |
附录三:剪切后DNA电泳图 | 第117-118页 |
附录四:文库制备DNA电泳图 | 第118-119页 |
附录五:文库制备后的DNA浓度 | 第119-120页 |
附录六:Capture系统中包含视网膜疾病相关基因 | 第120-121页 |
附录七:样品测序量及发现变异数 | 第121-123页 |
附录八:Sanger验证结果 | 第123-126页 |
附录九:分离实验结果 | 第126-127页 |
附录十:PRPF31病例的临床信息 | 第127-133页 |
个人简历 | 第133-13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