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异构节点和时延模型的应用层组播树构建算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应用层组播协议研究分析第11-14页
        1.2.1 应用层组播方案第11-12页
        1.2.2 应用层组播常用算法及分析第12-13页
        1.2.3 应用层组播的常见评价指标第13-14页
    1.3 文章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文章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第16-21页
    2.1 应用层组播技术与IP组播技术第16-17页
    2.2 应用层组播和IP组播的性能比较第17-19页
    2.3 其他相关技术第19-20页
        2.3.1 拓扑感知第19-20页
        2.3.2 媒体编码传输技术第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基于异构节点的高稳定性组播树构建策略第21-32页
    3.1 应用层组播稳定性研究第21-22页
    3.2 高稳定性组播树的定义第22-23页
    3.3 HSHN组播树构建策略第23-25页
    3.4 HSHN组播树节点的备份与恢复第25-27页
    3.5 仿真实验第27-31页
        3.5.1 仿真实验环境介绍第27页
        3.5.2 实验参数设置第27-28页
        3.5.3 对比实验第28页
        3.5.4 节点加入时延对比第28-30页
        3.5.5 节点平均重加入时延对比第30-31页
    3.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基于时延模型的组播树构建算法第32-41页
    4.1 时延模型定义第32-33页
    4.2 时延分析第33-34页
        4.2.1 单个节点时延分析第33页
        4.2.2 数据包时延分析第33页
        4.2.3 组播度约束第33-34页
        4.2.4 组播树均衡度第34页
    4.3 MDBT组播树的构建算法第34-37页
    4.4 MDBT树构建时间复杂度分析第37页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7-40页
        4.5.1 仿真实验环境第37页
        4.5.2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第37-38页
        4.5.3 仿真实验第38-39页
        4.5.4 消息传输平均时延第39页
        4.5.5 组播树均衡度第39-40页
    4.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1-44页
    5.1 本文总结第41-42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员工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增益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性骚扰经历、性骚扰污名与人格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