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群落学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1 植物区系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 森林更新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森林更新空间格局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森林更新幼苗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 大兴安岭蒙古栎林分布简介 | 第13页 |
1.5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探讨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1.2 气候 | 第15页 |
2.1.3 地质地貌 | 第15-16页 |
2.1.4 植被 | 第16页 |
2.1.5 土壤 | 第16-17页 |
2.1.6 水文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17页 |
2.2.2 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 | 第17页 |
2.2.3 幼苗调查 | 第17-18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18-20页 |
2.3.1 植物区系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3.2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2.3.3 顶芽体积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3.4 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4页 |
3.1 蒙古栎群落植物区系与生活型分析 | 第20-23页 |
3.1.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第20页 |
3.1.2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20-22页 |
3.1.3 植物生活型分析 | 第22-23页 |
3.1.4 植物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第23页 |
3.2 蒙古栎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23-26页 |
3.2.1 蒙古栎径级大小分布特征及分析 | 第23-24页 |
3.2.2 蒙古栎林木本植物基本情况 | 第24页 |
3.2.3 蒙古栎群落各层的重要值分析 | 第24-26页 |
3.2.4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26页 |
3.3 蒙古栎种群更新分析 | 第26-29页 |
3.3.1 蒙古栎种群更新苗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3.3.2 蒙古栎种群的更新密度 | 第27-28页 |
3.3.3 蒙古栎种群的更新频度 | 第28-29页 |
3.4 不同繁殖方式对蒙古栎幼苗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9-34页 |
3.4.1 不同繁殖方式对蒙古栎幼苗单株茎、叶生物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2 不同繁殖方式对蒙古栎幼苗叶形态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3 不同繁殖方式对蒙古栎幼苗主干形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4 不同繁殖方式对蒙古栎幼苗顶芽的影响 | 第32-34页 |
4 讨论 | 第34-37页 |
4.1 关于植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 第34页 |
4.2 更新幼苗对生境的适应性 | 第34-35页 |
4.3 不同繁殖策略对种群进化的意义 | 第35-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