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记》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21-23页 |
第一章 《西洋记》演义与设幻的叙事手法 | 第23-60页 |
第一节 历史与演义 | 第23-42页 |
一、史学撰述的文学传统 | 第23-27页 |
二、历史演义 | 第27-42页 |
第二节 神魔设幻 | 第42-52页 |
一、《西洋记》神魔形象体系的构建 | 第42-45页 |
二、《西洋记》神魔斗法、斗宝场面的铺写 | 第45-49页 |
三、《西洋记》神怪故事与民间传说的穿插 | 第49-52页 |
第三节 小说对“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改写 | 第52-60页 |
一、将郑和七次下西洋浓缩成一次 | 第53-54页 |
二、将历史题材的郑和下西洋加入神魔斗法的内容 | 第54-56页 |
三、金碧峰取代郑和成为下西洋的真正主角 | 第56-58页 |
四、赋予了“下西洋”新的动机 | 第58-60页 |
第二章 《西洋记》寰宇体系与空间结构 | 第60-79页 |
第一节 寰宇空间的构建 | 第60-66页 |
一、“三才定位”的宇宙观 | 第60-61页 |
二、佛教的“四大部洲”说 | 第61-63页 |
三、道教的“洞天福地”说 | 第63-66页 |
第二节 沟通阴阳的幽冥观 | 第66-74页 |
一、幽冥世界的空间设置 | 第67-69页 |
二、入冥方式 | 第69-71页 |
三、幽冥结构 | 第71-73页 |
四、幽冥地府的性质定位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儒释道三教同源相融的神话世界 | 第74-79页 |
第三章 《西洋记》思想价值分析 | 第79-95页 |
第一节 《西洋记》主题探析 | 第79-85页 |
一、以抚夷取宝为线,扬我大明国威 | 第80-83页 |
二、以异国风光为事,开我国民眼界 | 第83-84页 |
三、以神魔斗法为辅,炫学寄慨 | 第84-85页 |
第二节 从《西洋记》看罗懋登的价值观 | 第85-95页 |
一、肯定欲望,标榜个性 | 第85-88页 |
二、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 | 第88-90页 |
三、尊华贬夷的天朝意识 | 第90-95页 |
第四章 异域宝物考论 | 第95-122页 |
第一节 宝物的类型及其量化分析 | 第95-106页 |
一、贡物的量化分析 | 第95-100页 |
二、法宝、坐骑的量化分析 | 第100-106页 |
第二节 宝物的素材来源 | 第106-113页 |
第三节 宝物的文化意蕴 | 第113-122页 |
一、生存意识 | 第113-117页 |
二、现实关怀 | 第117-120页 |
三、具有科学的预见性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西洋记》艺术特色探析 | 第122-157页 |
第一节 人物形象塑造 | 第122-129页 |
一、通过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 第123-125页 |
二、通过法宝衬托人物形象 | 第125-128页 |
三、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情节结构布局 | 第129-134页 |
第三节 语言表达 | 第134-140页 |
第四节 艺术风格 | 第140-155页 |
一、娱乐性 | 第140-148页 |
二、讽刺性 | 第148-155页 |
第五节 艺术上的不足 | 第155-157页 |
结语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