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烃源岩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3 储层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21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2-13页 |
2.2 地层层序格架 | 第13页 |
2.3 寒武系地层划分标准(志)层 | 第13-14页 |
2.4 寒武系地层层序对比与区域变化 | 第14-17页 |
2.5 地层对比 | 第17-21页 |
第三章 沉积特征与沉积成岩相 | 第21-31页 |
3.1 沉积环境背景 | 第21页 |
3.2 寒武系碳酸盐沉积特征 | 第21-25页 |
3.2.1 寒武系碳酸盐组分特征 | 第21-23页 |
3.2.2 碳酸盐岩中常见沉积构造 | 第23-25页 |
3.3 寒武系沉积相类型 | 第25-26页 |
3.4 寒武系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26-31页 |
第四章 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 第31-40页 |
4.1 烃源岩评价标准 | 第31页 |
4.2 三山子组、张夏组烃源岩评价 | 第31-34页 |
4.2.1 有机质丰度特征 | 第31-33页 |
4.2.2 有机质类型特征 | 第33页 |
4.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33-34页 |
4.3 徐庄组、毛庄烃源岩评价 | 第34-39页 |
4.3.1 徐庄组有机质丰度特征 | 第34-35页 |
4.3.2 徐庄组有机质类型特征 | 第35-36页 |
4.3.3 徐庄成熟度特征 | 第36页 |
4.3.4 毛庄组有机质丰度特征 | 第36-38页 |
4.3.5 毛庄组有机质类型特征 | 第38页 |
4.3.6 毛庄组成熟度特征 | 第38-39页 |
4.4 寒武系烃源岩展布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储层地质特征 | 第40-53页 |
5.1 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 第40-43页 |
5.2 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演化 | 第43-47页 |
5.2.1 寒武系储层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 | 第43-47页 |
5.2.2 成岩演化序列 | 第47页 |
5.3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7-49页 |
5.4 储层孔、洞、缝以及与喉道组合类型 | 第49-53页 |
第六章 储层评价 | 第53-67页 |
6.1 储层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6.2 三山子组储层评价 | 第54-56页 |
6.2.1 物性特征 | 第54页 |
6.2.2 孔、洞、缝主要发育层段分布表 | 第54-56页 |
6.2.3 长山组储层分类 | 第56页 |
6.3 张夏组储层评价 | 第56-60页 |
6.3.1 物性特征 | 第56-57页 |
6.3.2 孔、洞、缝与喉道组合类型的主要发育层段 | 第57-58页 |
6.3.3 张夏组储层分类 | 第58-60页 |
6.4 毛庄组储层评价 | 第60-63页 |
6.4.1 物性特征 | 第60-61页 |
6.4.2 孔、洞、缝与喉道组合类型的主要发育层段 | 第61-62页 |
6.4.3 毛庄组储层分类 | 第62-63页 |
6.5 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 | 第63-64页 |
6.6 储层的控制因素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