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创新点及存在不足 | 第17-19页 |
·创新点 | 第17页 |
·存在不足 | 第17-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旅游产业结构 | 第19-20页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 第20页 |
·理论回顾 | 第20-25页 |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0-21页 |
·系统论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5页 |
3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32页 |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现状 | 第25-28页 |
·旅游饭店业现状 | 第25-26页 |
·旅游交通业现状 | 第26-27页 |
·旅行社业现状 | 第27-28页 |
·旅游景区现状 | 第28页 |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旅行社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旅游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2页 |
·旅游产品刚性供给的制约 | 第30-31页 |
·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与生态利益 | 第31页 |
·内部各行业协作意识薄弱 | 第31-32页 |
4 构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8页 |
·现有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构建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现有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稍显片面 | 第33页 |
·旅游产业发展对现有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33-34页 |
·旅游产业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34-35页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8页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5页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新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5-37页 |
·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37-38页 |
5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与水平评价 | 第38-44页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偏离——份额分析法 | 第38-39页 |
·产业区位熵分析 | 第39-40页 |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评价 | 第40-44页 |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 | 第40-41页 |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专业化评价 | 第41页 |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生态化评价 | 第41-44页 |
6 重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44-51页 |
·提高旅游产业支柱部门的发展能力 | 第44-46页 |
·减少缺陷要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发挥优势要素的作用 | 第45-46页 |
·加快新旅游项目开发,增强竞争优势 | 第46-47页 |
·着重塑造温泉旅游项目的形象 | 第46-47页 |
·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城市 | 第47页 |
·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作用,积极扩大产业辐射力 | 第47-48页 |
·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8-51页 |
·着重发展环境友好型旅游饭店 | 第49-50页 |
·提高景区节假日旅游承载力 | 第50-51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附录B:相关表格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