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筋率高速铁路桥墩抗震延性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桥墩抗震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3.1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 第18-20页 |
1.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22-38页 |
2.1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22-26页 |
2.1.1 静力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1.2 反应谱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1.3 动力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2.1.4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 第24-26页 |
2.2 桥梁抗震设计国内外规范对比 | 第26-30页 |
2.2.1 国内外规范关于地震作用水平的对比 | 第27-28页 |
2.2.2 国内外规范关于塑性铰长度的对比 | 第28-29页 |
2.2.3 国内外规范关于最小配箍率的对比 | 第29-30页 |
2.3 桥墩延性设计相关概念 | 第30-38页 |
2.3.1 延性指标 | 第31-33页 |
2.3.2 恢复力曲线 | 第33-35页 |
2.3.3 桥墩塑性铰区 | 第35-38页 |
3 高速铁路桥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50页 |
3.1 有限元实体单元简介 | 第38-41页 |
3.1.1 有限元实体单元的基本理论模型 | 第38-39页 |
3.1.2 有限元实体单元开裂与压碎模型 | 第39-40页 |
3.1.3 有限元实体单元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 第40-41页 |
3.2 有限元模型相关理论 | 第41-44页 |
3.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41-43页 |
3.2.2 塑性材料的理论描述 | 第43-44页 |
3.3 高速铁路通桥桥墩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3.3.1 建模方式的选取 | 第44-45页 |
3.3.2 桥墩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3.3.3 模型的求解设置 | 第47-48页 |
3.3.4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48-50页 |
4 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低配筋率桥墩纵向延性分析 | 第50-72页 |
4.1 有限元模型概况 | 第50-52页 |
4.1.1 桥墩模型基本参数 | 第50-51页 |
4.1.2 模型的加载方式 | 第51-52页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69页 |
4.2.1 滞回曲线分析 | 第52-56页 |
4.2.2 骨架曲线分析 | 第56-58页 |
4.2.3 位移延性系数分析 | 第58-61页 |
4.2.4 破坏过程分析 | 第61-64页 |
4.2.5 耗能特性分析 | 第64-68页 |
4.2.6 刚度退化分析 | 第68-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5 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低配筋率桥墩横向延性分析 | 第72-90页 |
5.1 有限元模型概况 | 第72-74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2页 |
5.1.2 模型的基本参数 | 第72-74页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87页 |
5.2.1 滞回曲线分析 | 第74-76页 |
5.2.2 骨架曲线分析 | 第76-78页 |
5.2.3 位移延性系数分析 | 第78-81页 |
5.2.4 破坏过程分析 | 第81-83页 |
5.2.5 耗能特性分析 | 第83-86页 |
5.2.6 刚度退化分析 | 第86-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6 桥墩地震反应分析 | 第90-106页 |
6.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 第90-91页 |
6.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1-92页 |
6.3 桥墩位移反应分析 | 第92-104页 |
6.3.1 5m高桥墩的位移反应分析 | 第92-94页 |
6.3.2 10m高桥墩的位移反应分析 | 第94-97页 |
6.3.3 15m高桥墩的位移反应分析 | 第97-101页 |
6.3.4 20m高桥墩的位移反应分析 | 第101-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7.1 结论 | 第106-107页 |
7.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