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建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导论第18-32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8-20页
        (一) 研究背景第18-19页
        (二) 研究意义第19-2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0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6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26-28页
        (三) 研究现状评述第28-30页
    三、研究方法第30页
        (一) 抽样调查法第30页
        (二) 建立模型法第30页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第30-32页
        (一) 创新之处第30-31页
        (二) 不足之处第31-32页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相关理论阐释第32-42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概念界定第32-35页
        (一) 微传播第32-33页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第33-35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相关理论依据第35-40页
        (一) 精神交往理论第35-36页
        (二)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36-39页
        (三) 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第39-40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建构的意义价值第40-42页
        (一) 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理论的不足第40页
        (二) 提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实践的指导第40-42页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的现实审视第42-62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取得的成效第42-44页
        (一) 实现传受一体,为学生发声创设机会第42页
        (二) 创新共享平台,为网下教育提供数据第42-43页
        (三) 促进个体重组,为新兴网群积累力量第43页
        (四) 推动交互传播,为立体交往搭建平台第43-44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4-62页
        (一) 微传播资源的利用程度有限第44-45页
        (二) 微传播主体的主动意识不强第45-48页
        (三) 微传播信息的选择转化不适第48-51页
        (四) 微传播媒介的认知运用不足第51-54页
        (五) 微传播方式的选择存在误区第54-56页
        (六) 微传播受众的应对能力欠缺第56-58页
        (七) 微传播控制的决策行为低效第58-59页
        (八) 微传播生态的建设发展失衡第59-62页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建构第62-83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建构原则第62-67页
        (一) 主导性原则第62-63页
        (二) 主动性原则第63-64页
        (三) 交互性原则第64-65页
        (四) 非线性原则第65页
        (五) 适变性原则第65-66页
        (六) 底线性原则第66-67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解读第67-73页
        (一) 微传播资源第67-68页
        (二) 微传播主体第68页
        (三) 微传播信息第68-70页
        (四) 微传播媒介第70页
        (五) 微传播方式第70-71页
        (六) 微传播受众第71-72页
        (七) 微传播控制第72页
        (八) 微传播生态第72-73页
    三、"要素协同型"微传播模式的整体建构及其主要功能第73-83页
        (一) "要素协同型"微传播模式的整体建构第73-81页
        (二) "要素协同型"微传播模式的主要功能第81-83页
第四章 基于"要素协同型"微传播模式的精准传播策略设计第83-106页
    一、建设微资源,扩宽传播的信息来源第83-86页
        (一) 加强微资源的开发运用第83-85页
        (二) 做好微资源的组织管理第85-86页
    二、培养微主体,增加传播的信度效度第86-89页
        (一) 强化微主体的育人理念第86页
        (二) 提升微主体的意识能力第86-88页
        (三) 打造微主体的队伍领袖第88-89页
    三、丰富微信息,提高传播的引力魅力第89-93页
        (一) 掌握并坚守微信息的力量来源第89-90页
        (二) 丰富并打造多样性的文本信息第90-91页
        (三) 创新并用好朴实性的话语信息第91-93页
    四、善用微媒介,增强传播的多样选择第93-96页
        (一) 树立清晰的微媒介运用意识第93-94页
        (二) 坚持正确的微媒介运用导向第94页
        (三) 创新多样的媒介平台和活动第94-96页
    五、鼓励微方式,提升传播的广度深度第96-97页
        (一) 注重微方式的全面性与灵活性第96页
        (二) 把握微方式的偶然性与中转性第96-97页
    六、把握微受众,实现传播的知己知彼第97-100页
        (一) 尊重微受众个体第98-99页
        (二) 培育微受众素养第99-100页
        (三) 分化微受众群体第100页
    七、注重微控制,强化传播的研判治理第100-103页
        (一) 促进微控制的范式转化第101页
        (二) 实现微控制的制度创新第101-102页
        (三) 强化微控制的技术话语第102-103页
    八、培育微生态,营造传播的融洽氛围第103-106页
        (一) 培育绿色微生态第103-104页
        (二) 创立愉悦微时空第104-105页
        (三) 建设精品微文化第105-106页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11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证研究
下一篇:铁表面构建烷氧基硅烷超疏水涂层及其耐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