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碳C论文

不同生物质原料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物理化学特征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生物炭的制备第15-18页
        1.2.1 慢速热解法第15-16页
        1.2.2 快速热解法第16页
        1.2.3 气化法第16-17页
        1.2.4 水热炭化法第17-18页
    1.3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第18-24页
        1.3.1 元素组成第18-19页
        1.3.2 pH值第19页
        1.3.3 官能团第19-20页
        1.3.4 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孔径第20-22页
        1.3.5 生物炭中的溶解性有机碳第22-23页
        1.3.6 生物炭中碳组分的稳定性第23-24页
        1.3.7 生物炭的危害性第24页
    1.4 生物炭的应用研究第24-30页
        1.4.1 农业领域的应用第25-26页
        1.4.2 环境污染修复第26-28页
        1.4.3 减缓气候变化第28-29页
        1.4.4 废弃物处置第29页
        1.4.5 其他应用第29-30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30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第30-33页
第2章 农业秸秆生物炭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第33-52页
    2.1 前言第33-34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4-37页
        2.2.1 生物炭的制备第34-35页
        2.2.2 元素分析第35页
        2.2.3 生物炭的pH和Boehm滴定第35页
        2.2.4 热重分析TGA第35-36页
        2.2.5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第36页
        2.2.6 X-射线衍射第36页
        2.2.7 拉曼光谱分析第36-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51页
        2.3.1 生物炭样品的产率和灰分第37-38页
        2.3.2 元素组成第38-40页
        2.3.3 pH和Boehm滴定第40-41页
        2.3.4 热重分析TGA第41-44页
        2.3.5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第44-47页
        2.3.6 X-射线衍射第47-48页
        2.3.7 拉曼光谱特征第48-50页
        2.3.8 秸秆生物炭的比较第50-51页
    2.4 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生物炭中不同的碳组分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第52-74页
    3.1 前言第52-53页
    3.2 实验第53-57页
        3.2.1 生物炭样品的制备第53-54页
        3.2.2 不同碳组分的分离第54-56页
        3.2.3 样品的分析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72页
        3.3.1 生物炭的产率及灰分第57-59页
        3.3.2 元素组成第59-61页
        3.3.3 固体核磁共振第61-63页
        3.3.4 溶解性有机质第63-69页
        3.3.5 稳定性碳组分第69-72页
        3.3.6 不同碳组分的分布特征第72页
    3.4 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生物炭的表面形貌和吸附特征第74-100页
    4.1 前言第74-75页
    4.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4.2.1 扫描电镜第75页
        4.2.2 低压气体吸附第75-76页
    4.3 结果及讨论第76-99页
        4.3.1 外观形貌特征第76-79页
        4.3.2 低压气体吸附等温线第79-84页
        4.3.3 比表面积及孔隙特征第84-90页
        4.3.4 孔径分布特征第90-94页
        4.3.5 二氯甲烷抽提对生物炭孔隙结构的影响第94-99页
    4.4 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源于生物质和煤燃烧产生的soot和charcoal的Py–GC/MS研究第100-116页
    5.1 前言第100-101页
    5.2 实验第101-103页
        5.2.1 样品的制备第101页
        5.2.2 Soot黑碳样品的制备第101-102页
        5.2.3 Charcoal黑碳样品的制备第102页
        5.2.4 分析测试第102-103页
    5.3 结果及讨论第103-115页
        5.3.1 样品的元素组成第103-106页
        5.3.2 热解产物特征第106-110页
        5.3.3 Soot黑碳样品第110-113页
        5.3.4 Charcoal黑碳样品第113-114页
        5.3.5 Soot和charcoal热解产物的综合对比第114-115页
    5.4 小结第115-116页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第116-118页
    6.1 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6.1.1 原料种类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第116页
        6.1.2 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第116页
        6.1.3 生物炭中不同碳组分及稳定性第116-117页
        6.1.4 不同原料来源的soot和charcoal的Py-GC/MS研究第117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17页
    6.3 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大陆种植业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