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其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依托的工程背景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及设计理论 | 第20-34页 |
2.1 纤维混凝增强理论 | 第20-23页 |
2.1.1 纤维间距理论 | 第20-22页 |
2.1.2 复合材料理论 | 第22页 |
2.1.3 纤维填充理论 | 第22-23页 |
2.2 本构模型 | 第23-27页 |
2.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3-25页 |
2.2.2 钢纤维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5-26页 |
2.2.3 损伤本构模型选取 | 第26-27页 |
2.3 常见设计方法计算模型选用 | 第27-34页 |
2.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 第27-31页 |
2.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 第31-34页 |
第三章 高强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第34-49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34-38页 |
3.1.1 原材料选择 | 第34-36页 |
3.1.2 配合比调试 | 第36页 |
3.1.3 钢纤维混凝土制备 | 第36-37页 |
3.1.4 钢纤维含量测试 | 第37-38页 |
3.2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40页 |
3.3 切口梁试验结果及分析以及残余强度分析 | 第40-48页 |
3.3.1 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3.3.2 强度计算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钢筋钢纤维混凝管片实验研究 | 第49-69页 |
4.1 试验研究目的 | 第49页 |
4.2 试验方案确定的依据 | 第49-50页 |
4.3 加载偏心距设计 | 第50-53页 |
4.3.1 无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偏心距设计 | 第51-52页 |
4.3.2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偏心距设计 | 第52-53页 |
4.4 测试内容及实施 | 第53-63页 |
4.4.1 管片加载设备与加载方法 | 第53-55页 |
4.4.2 大梁加载设备与加载方法 | 第55-56页 |
4.4.3 测试内容与测试方法 | 第56-59页 |
4.4.4 加载等级的控制 | 第59-63页 |
4.5 数据处理步骤 | 第63-65页 |
4.5.1 弯矩、轴力量测值的计算 | 第63-65页 |
4.5.2 钢纤维混凝土梁包络线的绘制 | 第65页 |
4.6 多种掺量的混凝土压弯梁实验结果 | 第65-68页 |
4.6.1 加载外力分析 | 第65-67页 |
4.6.2 实验内力分析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有筋钢纤维混凝土管片的应用性分析 | 第69-86页 |
5.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 | 第69-73页 |
5.1.1 承载力检算 | 第72-73页 |
5.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 | 第73-78页 |
5.2.1 裂缝的安全系数计算 | 第74-78页 |
5.3 包络线的绘制 | 第78-79页 |
5.4 大梁实验(半幅管片)力学模型模拟计算 | 第79-84页 |
5.4.1 计算模型 | 第79-81页 |
5.4.2 计算参数 | 第81-82页 |
5.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无筋钢纤维管片结构设计 | 第86-98页 |
6.1 国内结构设计常用方法 | 第86-87页 |
6.2 公式推导 | 第87-88页 |
6.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88-93页 |
6.3.1 受压区高度以及梁截面内力分析 | 第89-91页 |
6.3.2 最后一级加载下的截面内力分析 | 第91-92页 |
6.3.3 切口梁实验从能量法的实验解读 | 第92-93页 |
6.4 基于残余强度公式的提出 | 第93-95页 |
6.5 基于能量法进行的地铁结构设计 | 第95-9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