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1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1.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2.2.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 第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第18-24页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城市生活垃圾 | 第18页 |
2.1.2 垃圾分类 | 第18-19页 |
2.1.3 垃圾分类治理 | 第19页 |
2.2 核心理论介绍 | 第19-21页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内涵 | 第19-20页 |
2.2.2 多中心治理参与主体分析 | 第20-21页 |
2.3 多中心治理理论适用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1 准公共产品属性适用于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2 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境 | 第22页 |
2.4 本研究理论框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历程与现状 | 第24-30页 |
3.1 兰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3.1.1 垃圾处理“落地混装”阶段 | 第24-25页 |
3.1.2 垃圾处理“不落地”阶段 | 第25页 |
3.1.3 生活垃圾分类阶段 | 第25-26页 |
3.2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第26-28页 |
3.2.1 垃圾分类主要处理方式 | 第26-27页 |
3.2.2 垃圾分类办法 | 第27页 |
3.2.3 垃圾分类绩效考核机制 | 第27-28页 |
3.3 总体评价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46页 |
4.1 问卷调研及访谈简介 | 第30-31页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43页 |
4.2.1 政府方面 | 第31-35页 |
4.2.1.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32-33页 |
4.2.1.2 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 第33页 |
4.2.1.3 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 | 第33-35页 |
4.2.2 企业方面 | 第35-36页 |
4.2.2.1 市场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4.2.2.2 技术设备落后 | 第35-36页 |
4.2.3 非政府组织方面 | 第36-39页 |
4.2.3.1 组织优势难以发挥 | 第36页 |
4.2.3.2 活动开展效果不佳 | 第36-39页 |
4.2.4 居民个人方面 | 第39-43页 |
4.2.4.1 垃圾分类知识不足 | 第39-40页 |
4.2.4.2 .实践能力偏低 | 第40-41页 |
4.2.4.3 参与动力不足 | 第41-43页 |
4.3 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4.3.1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 第43-44页 |
4.3.2 企业参与存在顾虑 | 第44页 |
4.3.3 非政府组织推行乏力 | 第44页 |
4.3.4 居民个人存在认知误区 | 第44-45页 |
4.3.5 缺乏多元主体的有效引入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 第46-57页 |
5.1 国外先进经验 | 第46-50页 |
5.1.1 日本:“循环再生”模式 | 第46-48页 |
5.1.2 新加坡:“源头治理与回收利用”模式 | 第48-49页 |
5.1.3 德国:“第三方组织”模式 | 第49-50页 |
5.2 国内先进经验 | 第50-55页 |
5.2.1 武汉:强调末端处理 | 第50-51页 |
5.2.2 厦门:多主体参与模式 | 第51-53页 |
5.2.3 苏州:细化分类体系 | 第53-55页 |
5.3 经验借鉴启示 | 第55-57页 |
5.3.1 强调多方协作 | 第55页 |
5.3.2 完善政策法规 | 第55-56页 |
5.3.3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57-62页 |
6.1 政府强化引导 | 第57-58页 |
6.1.1 提供扶持政策 | 第57页 |
6.1.2 加大资金支持 | 第57-58页 |
6.1.3 坚持教育引导 | 第58页 |
6.1.4 分类系统应用 | 第58页 |
6.2 提升企业参与能力 | 第58-59页 |
6.2.1 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行 | 第58-59页 |
6.2.2 创新技术设施 | 第59页 |
6.3 增强非政府组织影响力 | 第59-60页 |
6.3.1 主动营造发展环境 | 第59-60页 |
6.3.2 发挥协调作用 | 第60页 |
6.4 促进居民参与治理 | 第60-62页 |
6.4.1 深化分类意识 | 第60页 |
6.4.2 提高实践能力 | 第60-61页 |
6.4.3 居民主动参与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1.1 实践贡献 | 第62页 |
7.1.2 理论贡献 | 第62-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一 | 第67-70页 |
附录二 | 第70-75页 |
附录三 | 第75-78页 |
附录四 调查问卷 | 第78-79页 |
附录五 访谈提纲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