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生活论文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1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第12-13页
            1.2.1.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第14-15页
            1.2.2.2 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第15页
        1.2.3 研究评述第15页
    1.3 研究问题第15-16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第18-24页
    2.1 关键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1 城市生活垃圾第18页
        2.1.2 垃圾分类第18-19页
        2.1.3 垃圾分类治理第19页
    2.2 核心理论介绍第19-21页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内涵第19-20页
        2.2.2 多中心治理参与主体分析第20-21页
    2.3 多中心治理理论适用性分析第21-22页
        2.3.1 准公共产品属性适用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第21-22页
        2.3.2 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境第22页
    2.4 本研究理论框架第22-24页
第三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历程与现状第24-30页
    3.1 兰州市生活垃圾治理发展历程第24-26页
        3.1.1 垃圾处理“落地混装”阶段第24-25页
        3.1.2 垃圾处理“不落地”阶段第25页
        3.1.3 生活垃圾分类阶段第25-26页
    3.2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第26-28页
        3.2.1 垃圾分类主要处理方式第26-27页
        3.2.2 垃圾分类办法第27页
        3.2.3 垃圾分类绩效考核机制第27-28页
    3.3 总体评价第28-30页
第四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0-46页
    4.1 问卷调研及访谈简介第30-31页
    4.2 调查结果分析第31-43页
        4.2.1 政府方面第31-35页
            4.2.1.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第32-33页
            4.2.1.2 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第33页
            4.2.1.3 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第33-35页
        4.2.2 企业方面第35-36页
            4.2.2.1 市场机制不健全第35页
            4.2.2.2 技术设备落后第35-36页
        4.2.3 非政府组织方面第36-39页
            4.2.3.1 组织优势难以发挥第36页
            4.2.3.2 活动开展效果不佳第36-39页
        4.2.4 居民个人方面第39-43页
            4.2.4.1 垃圾分类知识不足第39-40页
            4.2.4.2 .实践能力偏低第40-41页
            4.2.4.3 参与动力不足第41-43页
    4.3 原因分析第43-45页
        4.3.1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第43-44页
        4.3.2 企业参与存在顾虑第44页
        4.3.3 非政府组织推行乏力第44页
        4.3.4 居民个人存在认知误区第44-45页
        4.3.5 缺乏多元主体的有效引入第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和启示第46-57页
    5.1 国外先进经验第46-50页
        5.1.1 日本:“循环再生”模式第46-48页
        5.1.2 新加坡:“源头治理与回收利用”模式第48-49页
        5.1.3 德国:“第三方组织”模式第49-50页
    5.2 国内先进经验第50-55页
        5.2.1 武汉:强调末端处理第50-51页
        5.2.2 厦门:多主体参与模式第51-53页
        5.2.3 苏州:细化分类体系第53-55页
    5.3 经验借鉴启示第55-57页
        5.3.1 强调多方协作第55页
        5.3.2 完善政策法规第55-56页
        5.3.3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第56-57页
第六章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第57-62页
    6.1 政府强化引导第57-58页
        6.1.1 提供扶持政策第57页
        6.1.2 加大资金支持第57-58页
        6.1.3 坚持教育引导第58页
        6.1.4 分类系统应用第58页
    6.2 提升企业参与能力第58-59页
        6.2.1 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行第58-59页
        6.2.2 创新技术设施第59页
    6.3 增强非政府组织影响力第59-60页
        6.3.1 主动营造发展环境第59-60页
        6.3.2 发挥协调作用第60页
    6.4 促进居民参与治理第60-62页
        6.4.1 深化分类意识第60页
        6.4.2 提高实践能力第60-61页
        6.4.3 居民主动参与第61-6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7.1 结论第62-63页
        7.1.1 实践贡献第62页
        7.1.2 理论贡献第62-63页
    7.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附录一第67-70页
附录二第70-75页
附录三第75-78页
附录四 调查问卷第78-79页
附录五 访谈提纲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历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濮阳“狮龙斗蛛舞”探究
下一篇:钛酸钡@铁物质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响应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