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多氯联苯污染环境样品中非可培养状态菌的复苏及形成机理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表第15-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47页
    1.1 活的但非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23-35页
        1.1.1 对非可培养微生物的认识第23-26页
        1.1.2 VBNC状态菌的转变及生物学特性第26-28页
        1.1.3 VBNC状态菌的诱导因素第28-31页
        1.1.4 VBNC状态菌的检测第31-33页
        1.1.5 VBNC状态菌的形成机理第33-34页
        1.1.6 VBNC状态菌可培养化的研究第34-35页
    1.2 复苏促进因子的研究进展第35-39页
        1.2.1 藤黄球菌复苏促进因子Rpf第35-37页
        1.2.2 Rpf家族蛋白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第37-38页
        1.2.3 复苏促进因子Rpf对VBNC状态菌的作用机制第38-39页
    1.3 多氯联苯的微生物降解及潜在功能菌群的复苏培养第39-44页
        1.3.1 多氯联苯简介第40-41页
        1.3.2 多氯联苯的微生物降解第41-42页
        1.3.3 降解PCBs潜在的VBNC状态功能菌群第42-43页
        1.3.4 潜在PCBs降解功能菌群的复苏培养第43-44页
    1.4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与与技术路线第44-47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4页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4-47页
第二章 藤黄球菌EOM的制备优化及主成分分析第47-68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8-54页
        2.2.1 菌种M. luteus的来源与培养第48页
        2.2.2 藤黄球菌EOM的制备第48页
        2.2.3 PBD设计法筛选显著因素第48-49页
        2.2.4 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第49页
        2.2.5 响应指标的测定第49-50页
        2.2.6 最优条件与模型的验证第50页
        2.2.7 藤黄球菌EOM的提纯固化及表征分析第50-51页
        2.2.8 藤黄球菌EOM的主成分分析第51-52页
        2.2.9 Rpf重组蛋白的合成及分析第52-5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4-67页
        2.3.1 影响藤黄球菌EOM中蛋白产量的显著因素及其最优水平第54-57页
        2.3.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模式的验证第57-62页
        2.3.3 藤黄球菌EOM的表征分析及显色反应第62-64页
        2.3.4 藤黄球菌EOM的多糖和蛋白质分析第64-66页
        2.3.5 Rpf重组蛋白的合成及分析第66-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藤黄球菌EOM对BP/PCBs降解菌群的影响及菌种分离鉴定第68-101页
    3.1 引言第68-6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9-75页
        3.2.1 BP/PCBs降解菌的富集培养第69-70页
        3.2.2 藤黄球菌EOM对菌群活性的影响第70-71页
        3.2.3 藤黄球菌EOM对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第71-73页
        3.2.4 单菌株分离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第73-74页
        3.2.5 单菌株BP/PCBs降解性能测试第74-7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5-100页
        3.3.1 藤黄球菌EOM对菌群活性的影响第75-81页
        3.3.2 藤黄球菌EOM对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第81-92页
        3.3.3 单菌株分离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第92-94页
        3.3.4 BP/PCBs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降解性能测试第94-100页
    3.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四章 BP/PCBs降解菌株TG9~T的多相分类鉴定第101-124页
    4.1 引言第101-10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02-109页
        4.2.1 菌株保藏和参比菌株第102页
        4.2.2 表型特征分析第102-105页
        4.2.3 化学分类特征分析第105-107页
        4.2.4 基因型特征分析第107-10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9-122页
        4.3.1 表型特征分析第109-112页
        4.3.2 化学特征分析第112-117页
        4.3.3 基因型特征分析第117-120页
        4.3.4 新种描述第120-122页
    4.4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五章 菌株TG9~T VBNC状态的诱导及形成机理研究第124-145页
    5.1 引言第124-12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25-131页
        5.2.1 VBNC状态的诱导第125-126页
        5.2.2 总菌数、活菌数及可培养菌数的测定第126-127页
        5.2.3 VBNC状态的复苏第127页
        5.2.4 细胞形态及酶活性分析第127-128页
        5.2.5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第128-130页
        5.2.6 qPT-PCR验证第130-13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1-143页
        5.3.1 VBNC状态的诱导和复苏第131-133页
        5.3.2 VBNC细胞的形态和酶活性变化第133-135页
        5.3.3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135-138页
        5.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第138-140页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第140-143页
        5.3.6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第143页
    5.4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5-149页
    6.1 研究结论第145-147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47页
    6.3 研究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76页
作者简历、科研成果及奖励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包膜控释尿素养分释放特性及其肥效研究
下一篇:区域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