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述评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绩效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财政支农绩效的概念 | 第18页 |
2.2 财政支农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2.1 农业的基础性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农业的弱质性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农业的公共品属性理论 | 第20页 |
2.2.4 农业的外部性理论 | 第20页 |
2.3 财政支农绩效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3 指标构建、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23-29页 |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23-27页 |
3.1.1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与“3E原则” | 第23页 |
3.1.2 “3E原则”的适用与完善:5E原则 | 第23-24页 |
3.1.3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3 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4 工业反哺农业以来财政支农绩效实证分析 | 第29-38页 |
4.1 工业反哺农业以来我国财政支农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4.2 工业反哺农业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效率分析 | 第31-32页 |
4.3 工业反哺农业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效果分析 | 第32-38页 |
4.3.1 我国财政支农的经济效果 | 第33-35页 |
4.3.2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公平效果 | 第35-36页 |
4.3.3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生态效果 | 第36-38页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38-4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8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38-43页 |
5.2.1 加大农业科技支出,提高农业生产前沿面 | 第38-39页 |
5.2.2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 第39-40页 |
5.2.3 继续加大财政支农规模,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 | 第40-41页 |
5.2.4 统筹兼顾,全面提高财政支农的绩效 | 第41-42页 |
5.2.5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确保财政支农有法可依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