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人问题论文--妇女问题论文

已婚流动妇女家庭关系的矛盾体验--基于上海的质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1-25页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缘起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2.1 已婚流动妇女的家庭关系第12-15页
        1.2.2 家庭关系的矛盾取向第15-17页
        1.2.3 矛盾情感理论第17-19页
        1.2.4 分析与评述第19-20页
    1.3 概念界定第20-21页
        1.3.1 已婚流动妇女第20页
        1.3.2 家庭关系第20页
        1.3.3 矛盾第20-21页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第21-25页
        1.4.1 理论视角第21页
        1.4.2 研究方法的选择第21页
        1.4.3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21-23页
        1.4.4 资料的收集方法第23页
        1.4.5 资料的分析方法第23-25页
第2章 夫妻关系的纠缠不清第25-33页
    2.1 利己与利他的抉择第25-27页
        2.1.1 婚姻自主与委曲求全第25-26页
        2.1.2 牺牲与回报的情感失衡第26-27页
    2.2 夫妻分工的难题第27-30页
        2.2.1 事业和家庭的两难第28页
        2.2.2 多重需求的苦恼第28-30页
    2.3 “小家”与“大家”的为难第30-32页
        2.3.1 “小家”利益与“大家”和谐第31页
        2.3.2 顾“小家”还是帮“大家”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婆家关系的进退失据第33-43页
    3.1 融合与疏离第33-36页
        3.1.1 努力融入与界限区隔第33-35页
        3.1.2 亲密关系中的疏离第35-36页
    3.2 利益交往与排斥第36-39页
        3.2.1 利益纠纷与情感妥协第36-38页
        3.2.2 利益的“聚”与“散”第38-39页
    3.3 自主的困境第39-41页
        3.3.1 自主与依赖的纠结第39-40页
        3.3.2 自主与从众的迷茫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娘家关系的左右为难第43-54页
    4.1 父母养老的连结与冲突第43-49页
        4.1.1 “孝”与压力第43-47页
        4.1.2 权力的反转与愧疚第47-49页
    4.2 公与私的人情困境第49-50页
    4.3 多重角色的冲突第50-53页
        4.3.1 顾娘家还是顾婆家第50-51页
        4.3.2 亲小家还是亲娘家第51-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总结、讨论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第54-62页
    5.1 总结第54-56页
        5.1.1 家庭关系的矛盾属性第54页
        5.1.2 已婚流动妇女家庭关系的矛盾特性第54-55页
        5.1.3 家庭关系形态和矛盾形态的可变性第55页
        5.1.4 矛盾关系中的互动策略第55-56页
        5.1.5 家庭关系的相互影响性第56页
    5.2 讨论第56-60页
        5.2.1 与已有研究的相同点和差异性第57页
        5.2.2 与矛盾情感理论的关系与发展第57-58页
        5.2.3 与关系理论的联系第58-59页
        5.2.4 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第59页
        5.2.5 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第59-60页
    5.3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第60-62页
        5.3.1 基于矛盾视角分析和理解家庭关系第60页
        5.3.2 倡导家庭系统评估和介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第60页
        5.3.3 协调个体与社会角色期待的良好互动第60-61页
        5.3.4 增强已婚流动妇女的社会支持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1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年智力障碍者社区服务研究--以上海D区“阳光之家”为例
下一篇:从吸纳到增能:志愿者的生产过程及策略研究--以F公益组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