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智障人士服务研究 | 第11-13页 |
1.3.2 社会服务管理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4-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1 智力障碍 | 第15-16页 |
1.4.2 智障人士服务 | 第16-17页 |
1.4.3 社区服务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1 实地研究法 | 第17-18页 |
1.5.2 文献分析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上海“阳光之家”智障人士社区服务及其应然图景 | 第19-28页 |
2.1 “阳光之家”的出现与发展 | 第19-21页 |
2.2 “阳光之家”的组织及运作模式 | 第21-22页 |
2.2.1 残联组织主导 | 第21页 |
2.2.2 社会组织参与 | 第21-22页 |
2.2.3 多方力量支持 | 第22页 |
2.3 “阳光之家”的服务规范化标准 | 第22-23页 |
2.4 “阳光之家”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服务形式 | 第23-25页 |
2.4.1 服务对象 | 第23页 |
2.4.2 服务内容 | 第23-25页 |
2.4.3 服务形式 | 第25页 |
2.5 “阳光之家”的服务管理模式 | 第25-28页 |
2.5.1 日常服务督导 | 第25-26页 |
2.5.2 市、区(县)两级评估 | 第26-28页 |
第3章 D区“阳光之家”智障人士社区服务的实然状态 | 第28-39页 |
3.1 服务对象的招募与选择 | 第28-30页 |
3.1.1 服务对象的招募流程 | 第28-29页 |
3.1.2 对服务对象的“挑选” | 第29-30页 |
3.2 服务队伍的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3.2.1 工作人员年龄结构 | 第30-31页 |
3.2.2 工作人员学历水平 | 第31页 |
3.2.3 工作人员的专业资质 | 第31-33页 |
3.3 社区智障人士服务的开展 | 第33-36页 |
3.3.1 服务内容 | 第33-34页 |
3.3.2 服务形式 | 第34-36页 |
3.4 服务督导与服务效果评估 | 第36-39页 |
3.4.1 服务督导 | 第36-37页 |
3.4.2 服务评估 | 第37-39页 |
第4章 D区“阳光之家”智障人士社区服务的问题 | 第39-46页 |
4.1 对智力障碍人群的需求回应不充分 | 第39-42页 |
4.1.1 服务覆盖面小 | 第39-41页 |
4.1.2 服务内容狭窄 | 第41-42页 |
4.2 服务传递的有效性不足 | 第42-44页 |
4.2.1 教育性介入缺乏专业性 | 第42-43页 |
4.2.2 共建活动难以实现融合目标 | 第43-44页 |
4.3 服务运作存在管理不足及管理问题 | 第44-46页 |
4.3.1 档案建设任务繁重 | 第44页 |
4.3.2 服务交接混乱 | 第44-45页 |
4.3.3 工作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 | 第45-46页 |
第5章 服务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 第46-52页 |
5.1 “阳光之家”服务问题的成因 | 第46-49页 |
5.1.1 政府需求介入服务目标 | 第47-48页 |
5.1.2 督导、评估机构专业功能缺位 | 第48-49页 |
5.1.3 “阳光之家”服务能力不足 | 第49页 |
5.2 对“阳光之家”服务管理的建议 | 第49-52页 |
5.2.1 增强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回应 | 第49-50页 |
5.2.2 提升“阳光之家”服务能力 | 第50页 |
5.2.3 建立常态化的服务信息反馈机制 | 第50-51页 |
5.2.4 定期检视、修订服务制度 | 第51-5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1 | 第59-60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