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BAL模型的邯郸地区蒸散发估算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估算蒸散发的主要模型 | 第13-16页 |
1.3.1 单层模型 | 第13-14页 |
1.3.2 双层模型 | 第14-15页 |
1.3.3 Penman-Monteith模型 | 第15页 |
1.3.4 经验模型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1.3 农业情况及植被特征 | 第19页 |
2.2 数据预处理 | 第19-24页 |
2.2.1 数据准备 | 第19-21页 |
2.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1-22页 |
2.2.3 气象数据的预处理 | 第22-23页 |
2.2.4 DEM数据的预处理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SEBAL模型原理 | 第25-34页 |
3.1 地表参数反演 | 第25-26页 |
3.1.1 归一化植被指数 | 第25-26页 |
3.1.2 地表比辐射率 | 第26页 |
3.1.3 地表反照率 | 第26页 |
3.1.4 地表温度 | 第26页 |
3.2 SEBAL模型的通量估算 | 第26-31页 |
3.2.1 净辐射通量 | 第26-28页 |
3.2.2 土壤热通量 | 第28页 |
3.2.3 显热通量 | 第28-31页 |
3.2.4 潜热通量 | 第31页 |
3.2.5 蒸发比 | 第31页 |
3.2.6 日蒸散量 | 第31页 |
3.3 ARCGIS模型构建器 | 第31-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蒸散发反演与结果验证 | 第34-41页 |
4.1 地表通量反演 | 第34-37页 |
4.1.1 净辐射通量 | 第34-35页 |
4.1.2 土壤热通量 | 第35页 |
4.1.3 显热通量 | 第35-36页 |
4.1.4 潜热通量 | 第36页 |
4.1.5 日蒸散发量 | 第36-37页 |
4.2 基于涡动相关仪的结果验证 | 第37-40页 |
4.2.1 显热通量验证 | 第37-39页 |
4.2.2 潜热通量验证 | 第39-40页 |
4.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邯郸地区蒸散发时空特征分析 | 第41-54页 |
5.1 日蒸散量分析 | 第41-43页 |
5.2 月蒸散量分析 | 第43-45页 |
5.3 年蒸散量分析 | 第45-49页 |
5.4 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蒸散量分析 | 第49-53页 |
5.5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