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双壳”治理底臌壳体参数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底臌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底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 第2章 软岩巷道底臌分析 | 第18-30页 |
| 2.1 软岩定义 | 第18-19页 |
| 2.2 深井巷道底臌特征及类型 | 第19-20页 |
| 2.2.1 深井巷道底臌特征 | 第19-20页 |
| 2.2.2 深井巷道底臌类型 | 第20页 |
| 2.3 深井巷道底臌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2.4 深井巷道底臌治理措施 | 第22-29页 |
| 2.4.1 支护加固法 | 第22-25页 |
| 2.4.2 卸压法 | 第25-28页 |
| 2.4.3 联合支护法 | 第28页 |
| 2.4.4 底臌治理措施的确定 | 第28-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双壳治理底臌巷道围岩运移特征 | 第30-50页 |
| 3.1 双壳概念的提出 | 第30-32页 |
| 3.2 数值模拟研究双壳治理底臌围岩力学特征 | 第32-41页 |
| 3.2.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 3.2.2 围岩位移特征 | 第33-36页 |
| 3.2.3 围岩应力特征 | 第36-39页 |
| 3.2.4 围岩塑性破坏区特征 | 第39-41页 |
| 3.3 相似模拟研究巷道底臌变形破坏特征 | 第41-48页 |
| 3.3.1 600m垂深底臌变形破坏特征 | 第41-44页 |
| 3.3.2 800m垂深底臌变形破坏特征 | 第44-47页 |
| 3.3.3 1000m垂深底臌变形破坏特征 | 第47-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壳体参数分析 | 第50-60页 |
| 4.1 浅部壳体厚度 | 第50-51页 |
| 4.2 深部壳体厚度 | 第51-53页 |
| 4.3 浅深壳体形成时机 | 第53-55页 |
| 4.4 壳体强度 | 第55-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 第5章“双壳”治理底臌机理 | 第60-68页 |
| 5.1 双壳的形成、作用及意义 | 第60-62页 |
| 5.1.1 壳体支护结构的形成 | 第60页 |
| 5.1.2 双壳支护的作用 | 第60-61页 |
| 5.1.3 双壳支护的意义 | 第61-62页 |
| 5.2 连续双壳支护机理 | 第62-64页 |
| 5.3 连续双壳支护原则 | 第64-65页 |
| 5.4 连续双壳支护特点及关键技术 | 第65-6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创新点 | 第69页 |
| 展望与设想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