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人参属药用植物珠子参多糖成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引言第10-17页
        1.1.1 多糖的提取技术第10-11页
        1.1.2 多糖的分离纯化第11-12页
        1.1.3 多糖的分析鉴定第12-13页
        1.1.4 多糖的结构测定第13-15页
        1.1.5 多糖的活性研究第15-17页
    1.2 人参属植物多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珠子参及珠子参多糖的研究概况第18-20页
        1.3.1 珠子参的化学成分第19页
        1.3.2 珠子参药理活性第19页
        1.3.3 珠子参多糖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0-22页
        1.4.1 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珠子参多糖提取工艺研究第22-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1 实验仪器第22页
        2.1.2 实验试剂和材料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4页
        2.2.1 试验材料的制备第23页
        2.2.2 珠子参多糖含量测定第23页
        2.2.3 珠子参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第23-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31页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第24-25页
        2.3.2 响应面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5-31页
    2.4 讨论第31-32页
第3章 珠子参多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第32-38页
    3.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3.1.1 实验仪器第32页
        3.1.2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32-33页
    3.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2.1 珠子参多糖的精制第33页
        3.2.2 珠子参多糖分级醇沉第33页
        3.2.3 珠子参多糖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测定第33-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3.3.1 不同浓度醇沉多糖的HPSEC-MALLS-RI图第34-36页
        3.3.2 PM4样品的空间构象研究第36-37页
    3.4 讨论第37-38页
第4章 珠子参多糖理化性质的研究第38-45页
    4.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4.1.1 实验仪器第38页
        4.1.2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38-39页
    4.2 实验方法第39-41页
        4.2.1 珠子参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9页
        4.2.2 珠子参多糖中甘露糖的测定第39-40页
        4.2.3 珠子参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第40-4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4.3.1 珠子参多糖中蛋白质的含量第41页
        4.3.2 珠子参多糖中甘露糖的测定第41-42页
        4.3.3 珠子参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第42-43页
    4.4 讨论第43-45页
第5章 珠子参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45-52页
    5.1 实验材料第45-46页
        5.1.1 实验仪器第45-46页
        5.1.2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46页
    5.2 实验方法第46-48页
        5.2.1 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第46-47页
        5.2.2 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第47页
        5.2.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第47-4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5.3.1 珠子参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第48-49页
        5.3.2 珠子参多糖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第49-50页
        5.3.3 珠子参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第50页
    5.4 讨论第50-52页
第6章 珠子参多糖抗补体活性研究第52-59页
    6.1 实验材料第52-53页
        6.1.1 实验仪器第52-53页
        6.1.2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53页
    6.2 实验方法第53-55页
        6.2.1 实验原理第53页
        6.2.2 溶液配制第53-54页
        6.2.3 补体对照管测定第54页
        6.2.4 补体样品管测定第54-5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55-58页
        6.3.1 对照管剩余补体活性测定第55-56页
        6.3.2 样品管剩余补体活性测定第56-57页
        6.3.3 珠子参多糖抗补体活性测定第57-58页
    6.4 讨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新种的鉴定及其胞壁脂聚糖功能研究
下一篇:茯苓转化条件的优化和Smk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