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结核病现状 | 第11页 |
1.2 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 | 第11-12页 |
1.3 结核分枝杆菌免疫能力 | 第12-17页 |
1.3.1 巨噬细胞 | 第13-14页 |
1.3.2 树突状细胞 | 第14-15页 |
1.3.3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 | 第15-17页 |
2.菌种鉴定 | 第17-32页 |
2.1 前言 | 第17-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5页 |
2.2.1 菌株来源 | 第18页 |
2.2.2 DNA制备 | 第18-19页 |
2.2.3 PCR扩增 | 第19页 |
2.2.4 测序结果分析 | 第19页 |
2.2.5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 第19-20页 |
2.2.6 分枝杆菌生长特征及生化反应试验 | 第20-25页 |
2.2.7 菌株WH798的抗酸染色实验 | 第2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5-31页 |
2.3.0 16S rRNA测序结果 | 第25-26页 |
2.3.1 选取 16S rRNA序列信息 | 第26-27页 |
2.3.2 抗酸染色 | 第27页 |
2.3.3 同源性分析 | 第27-29页 |
2.3.4 WH798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2.3.5 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结果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3.脂聚糖的提取及纯化 | 第32-43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相关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3-35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4-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3.1 菌体培养 | 第35页 |
3.3.2 脂聚糖提取及纯化 | 第35页 |
3.3.3 粗提物的SDS-PAGE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3.3.4 硝酸银染显色(PAS染色) | 第36-37页 |
3.4 纯化后脂聚糖纯度及含量的测定 | 第37-39页 |
3.4.1 根据课题组苯酚-硫酸法测定脂聚糖溶液中脂聚糖的浓度 | 第37-38页 |
3.4.2 BCA试剂盒法测定脂聚糖中蛋白质的含量 | 第38页 |
3.4.3 检测脂聚糖样品中核酸的含量 | 第38-39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3.5.1 脂聚糖的SDS-PAGE电泳及染色 | 第39页 |
3.5.2 SDS-PAGE电泳及银染结果 | 第39-40页 |
3.6 讨论 | 第40-43页 |
4.不同凝集素对脂聚糖结构差异的分析 | 第43-47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2.1 相关试剂配制 | 第43-4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4.4 讨论 | 第45-47页 |
5.LAM类似物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47-58页 |
5.1 前言 | 第47-48页 |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8-49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5.3.1 C57/bl小鼠骨髓细胞提取及DC诱导 | 第49-50页 |
5.3.2 免疫磁珠分离纯化诱导得到的DC | 第50页 |
5.3.3 流式细胞术检测DC纯度 | 第50-51页 |
5.3.4 LAM类似物及菌体对DC刺激试验 | 第51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5.4.1 不同LAM刺激树突状细胞后CD80和CD86的表达 | 第51-52页 |
5.4.2 ELISA不同菌株LAM刺激DC后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情况 | 第52-54页 |
5.4.3 Real-time PCR检测经三种LAM分别刺激 6h、24h后DC表面MR、Dectin-2和DC-SIGN受体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 第54-56页 |
5.5 讨论 | 第56-58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7.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