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算法的测试用例复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 | 第8-9页 |
1.3 本文工作和创新点 | 第9页 |
1.4 本文整体结构 | 第9-1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软件测试和测试用例 | 第11-17页 |
2.1 软件测试 | 第11-12页 |
2.1.1 软件测试的定义 | 第11页 |
2.1.2 软件测试的分类 | 第11页 |
2.1.3 软件测试的过程 | 第11-12页 |
2.1.4 软件测试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2.2 测试用例 | 第12-13页 |
2.2.1 测试用例的概念 | 第12页 |
2.2.2 测试用例的目的 | 第12-13页 |
2.3 测试用例和可复用测试用例的定义 | 第13-14页 |
2.3.1 测试用例的定义 | 第13页 |
2.3.2 可复用测试用例的定义 | 第13-14页 |
2.4 测试用例的复用 | 第14页 |
2.5 形式化说明语言---Z语言 | 第14-16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测试用例复用性度量模型的改进 | 第17-35页 |
3.1 软件质量度量模型的发展 | 第17页 |
3.2 测试用例复用性的度量模型 | 第17-19页 |
3.2.1 层次分析法 | 第17-18页 |
3.2.2 测试用例复用性的度量模型 | 第18-19页 |
3.3 改进的测试用例复用性度量模型 | 第19-25页 |
3.3.1 模糊算法 | 第19-20页 |
3.3.2 改进的测试用例复用性度量模型 | 第20-25页 |
3.3.2.1 量化复用性各层属性的权重比 | 第20-21页 |
3.3.2.2 子特性的具体度量方法 | 第21-25页 |
3.3.2.3 可复用性结果 | 第25页 |
3.4 案例分析 | 第25-30页 |
3.4.1 特性层对于复用性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3.4.2 特性层对于复用性的权重比 | 第26-27页 |
3.4.3 功能性的子属性之间的权重 | 第27-28页 |
3.4.4 易维护性的子属性之间的权重 | 第28-29页 |
3.4.5 可移植性的子属性之间的权重 | 第29-30页 |
3.5 案例中的复用性计算及在复用平台中实现 | 第30-34页 |
3.5.1 复用性评价的实现 | 第30-32页 |
3.5.2 复用性评价结果汇总的实现 | 第32页 |
3.5.3 复用性子属性的权重计算的实现 | 第32-33页 |
3.5.4 具体测试用例的复用度计算的实现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用例内容的检索设计 | 第35-43页 |
4.1 搜索信息的分词处理算法 | 第35-37页 |
4.1.1 分词算法分类 | 第35页 |
4.1.2 逆向减字最大匹配算法 | 第35-37页 |
4.2 基于用例内容的搜索算法 | 第37-39页 |
4.3 基于内容的测试用例搜索的实现 | 第39-42页 |
4.3.1 搜索内容分词处理的实现与说明 | 第39-40页 |
4.3.2 基于测试用例内容的搜索的实现与说明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测试用例复用平台的实现 | 第43-54页 |
5.1 复用平台的体系结构 | 第43-44页 |
5.2 复用平台的形式化描述 | 第44-48页 |
5.3 平台的主要功能 | 第48-53页 |
5.3.1 用户管理 | 第48-49页 |
5.3.2 管理员管理 | 第49页 |
5.3.3 测试用例管理 | 第49-52页 |
5.3.4 测试用例复用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4-55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