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策略 | 第15-16页 |
(五)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一、浙江农民工商实践的历史考察 | 第20-25页 |
(一) 农商并重:传统社会下的农民工商实践 | 第20-21页 |
(二) 投机倒把: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的农民工商实践 | 第21-22页 |
(三) 借风起航: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农民工商实践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二、乡村协商治理的浙江实践 | 第25-32页 |
(一) 温岭:民主恳谈 | 第25-26页 |
(二) 常山:“民情沟通日 | 第26-27页 |
(三) 枫桥:大调解机制 | 第27-28页 |
(四) 金华G村:协商治理的常态化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三、农民工商实践背景下的协商治理逻辑 | 第32-42页 |
(一) 治理中的协商类型 | 第32-34页 |
(二) 协商中的治理机制 | 第34-38页 |
(三) 协商中的治理特点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四、农民工商实践与乡村协商治理的成长 | 第42-50页 |
(一) 乡村协商治理是农民工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第42-44页 |
(二) 农民工商实践孕育了乡村协商治理的主体条件 | 第44-47页 |
(三) 农民工商实践为乡村协商治理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G村调研报告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6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