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方音在现当代时期的演变情况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1. 晋城概况 | 第10页 |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4. 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晋城方言音系 | 第14-28页 |
| ·二十世纪初期音系 | 第14-15页 |
| ·声母 | 第14页 |
| ·韵母 | 第14-15页 |
| ·二十世纪中期音系 | 第15-16页 |
| ·声母 | 第15页 |
| ·韵母 | 第15-16页 |
| ·声调 | 第16页 |
| ·二十一世纪初期音系 | 第16-28页 |
| ·声母 | 第16页 |
| ·韵母 | 第16-17页 |
| ·声调 | 第17-18页 |
| ·同音字汇 | 第18-28页 |
| 第二章 晋城方音声母演变 | 第28-34页 |
| ·古精组洪音与知庄章组字的演变 | 第28-30页 |
| ·疑母和影母的演变 | 第30-31页 |
| ·日母字的演变 | 第31-32页 |
| ·泥母字的演变 | 第32-33页 |
| ·邪母和书母的演变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晋城方音韵母演变 | 第34-56页 |
| ·阴声韵 | 第34-43页 |
| ·果摄字的演变 | 第34-37页 |
| ·假摄麻韵开口三等字的演变 | 第37-39页 |
| ·止摄字的演变 | 第39-41页 |
| ·止蟹二摄合口一、三等的演变 | 第41页 |
| ·遇摄合口一、三等泥组字的演变 | 第41-42页 |
| ·遇摄、流摄明母字的演变 | 第42-43页 |
| ·阳声韵 | 第43-51页 |
| ·咸山摄的演变 | 第43-45页 |
| ·深臻曾梗通五摄的演变 | 第45-50页 |
| ·宕江摄的演变 | 第50-51页 |
| ·入声韵 | 第51-56页 |
| ·入声韵之间的转化 | 第51-53页 |
| ·入声舒化 | 第53-54页 |
| ·舒入两读 | 第54-55页 |
| ·舒声促化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晋城方音声调演变 | 第56-58页 |
| ·平上去的演变 | 第57页 |
| ·入声的演变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晋城方言语音演变特征及原因 | 第58-71页 |
| ·晋城方言语音演变特征 | 第58-69页 |
| ·声母方面 | 第58-63页 |
| ·韵母方面 | 第63-67页 |
| ·声调方面 | 第67页 |
| ·演变特征的时间层次 | 第67-69页 |
| ·晋城方言语音演变的原因 | 第69-71页 |
| ·内部因素 | 第69页 |
| ·外部因素 | 第69-71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