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前言 | 第10页 |
·玉米单倍体获得途径 | 第10-13页 |
·非生物途径诱导产生单倍体 | 第11-12页 |
·生物途径诱导产生单倍体 | 第12-13页 |
·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系选育 | 第13-16页 |
·国外诱导系选育概况 | 第13-14页 |
·国内诱导系选育概况 | 第14-15页 |
·诱导系间杂交种选配 | 第15-16页 |
·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频率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杂交诱导双亲遗传背景影响 | 第16页 |
·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 第16-17页 |
·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性状遗传与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单倍体诱导性状遗传研究 | 第17页 |
·单倍体诱导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孤雌生殖单倍体鉴别的主要方法 | 第18-24页 |
·田间表型鉴别单倍体 | 第18-19页 |
·基于R1-nj色素基因标记的颜色鉴别单倍体技术 | 第19-20页 |
·基于油分花粉直感效应的油分标记鉴别单倍体 | 第20-23页 |
·分子标记鉴别单倍体 | 第23-24页 |
·其他鉴别方法 | 第24页 |
·模式识别与最小平方误差准则函数 | 第24-26页 |
·高油玉米的利用与玉米油分遗传研究 | 第26-29页 |
·高油玉米种质资源创制 | 第26-27页 |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 | 第27-28页 |
·玉米油分性状遗传 | 第28-2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油分标记鉴别玉米单倍体模型分析 | 第30-52页 |
·引言 | 第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8页 |
·子粒含油率性状遗传力及油分花粉直感效应分析 | 第34-40页 |
·单倍体鉴别的含油率阂值分析 | 第40-42页 |
·单倍体鉴别阈值预测分析 | 第42-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油分性状高效鉴别玉米单倍体的优势及生物学遗传基础 | 第48-49页 |
·油分鉴别单倍体模型选择 | 第49-50页 |
·油分鉴别单倍体实践指导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玉米单倍体核磁共振全自动分选系统 | 第52-61页 |
·引言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参试材料 | 第52-53页 |
·自动取样与称重模块开发 | 第53-54页 |
·自动含油率测试与单倍体分选模块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全自动分选系统准确性验证 | 第55-56页 |
·全自动分选系统测试速度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米单倍体全自动智能化核磁共振分选系统实现 | 第58-60页 |
·米单倍体全自动智能化核磁共振分选系统优化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基于可见光光谱高效鉴别玉米单倍体 | 第61-71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样品来源 | 第62页 |
·光谱采集 | 第62-63页 |
·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波长分析 | 第63页 |
·模型建立和验证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光谱数据分析 | 第64-67页 |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新型诱导系选育 | 第71-91页 |
·引言 | 第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6页 |
·材料 | 第71-72页 |
·紫胚芽遗传规律分析 | 第72页 |
·诱导性状统计及子粒含油率测量 | 第72页 |
·诱导基因检测 | 第72-73页 |
·选育过程与策略 | 第73-76页 |
·新型诱导系评价方法 | 第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8页 |
·紫胚芽遗传规律结果 | 第76-77页 |
·多重选择条件下油分性状选择变化 | 第77-81页 |
·诱导率选择与诱导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验证 | 第81-83页 |
·新型诱导系评价 | 第83-88页 |
·讨论 | 第88-91页 |
·新型诱导系高效选育策略 | 第88-89页 |
·单倍体自动化鉴别标记利用与开发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