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縮略语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小麦光合荧光特性及对水分的响应 | 第14-15页 |
·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与分配及对水分的响应 | 第15-16页 |
·小麦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对水分的响应 | 第16-18页 |
·小麦冠层温度及对水分的响应 | 第18-19页 |
·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对水分的响应 | 第19页 |
·小麦叶绿素及对水分的响应 | 第19-20页 |
·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对水分的响应 | 第20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3-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3-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6-30页 |
·土壤水分测定 | 第26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测定 | 第26页 |
·叶面积测定 | 第26页 |
·叶片光合参数日变化测定 | 第26-27页 |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测定 | 第27页 |
·冠层温度测定 | 第27页 |
·叶绿素及组分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叶片含水量(LWC)测定 | 第28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8页 |
·淀粉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群体生物量与产量测定 | 第29页 |
·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测定与计算 | 第29页 |
·籽粒灌浆速率测定与计算 | 第29页 |
·干物质转运、分配及对籽粒贡献率的计算 | 第29页 |
·可溶性总糖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率的计算 | 第29-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不同抗旱性品种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1-60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灌浆前期叶片光合、荧光日变化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1-36页 |
·光合参数日变化 | 第31-34页 |
·荧光参数日变化 | 第34-36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灌浆中期叶片光合、荧光日变化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6-46页 |
·光合参数日变化 | 第36-44页 |
·荧光参数日变化 | 第44-46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灌浆后期旗叶光合、荧光日变化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6-50页 |
·光合参数日变化 | 第46-48页 |
·荧光参数日变化 | 第48-50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旗叶叶绿素荧光快速响应曲线特征及与产量的关系 | 第50-53页 |
·叶绿素荧光快速响应曲线 | 第50-52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 第52-53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叶片光合有关性状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3-58页 |
·叶面积 | 第53-54页 |
·叶片含水量 | 第54页 |
·叶绿素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不同抗旱性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0-75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0-67页 |
·叶片干物质 | 第60-62页 |
·茎鞘干物质 | 第62-64页 |
·穗部干物质 | 第64-67页 |
·地上部总干物质 | 第67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花前物质转运特性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7-73页 |
·叶片 | 第67-68页 |
·茎鞘 | 第68-71页 |
·穗器官 | 第71页 |
·地上部营养器官 | 第71-73页 |
·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分配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不同抗旱性品种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5-103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灌浆期可溶性糖积累转运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6-89页 |
·茎鞘 | 第76-81页 |
·叶片 | 第81-85页 |
·穗部 | 第85-89页 |
·地上部营养器官 | 第89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灌浆中期碳水化合物日变化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9-102页 |
·叶片碳水化合物日变化 | 第89-95页 |
·茎鞘碳水化合物日变化 | 第95-98页 |
·穗部碳水化合物日变化 | 第98-100页 |
·籽粒碳水化合物日变化 | 第100-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不同抗旱性品种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03-10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产量数量构成分析 | 第103-104页 |
·产量物质构成分析 | 第104-105页 |
·耗水特性与水分生产效率 | 第105-108页 |
·耗水特性 | 第105-106页 |
·水分利用和生产效率 | 第106-107页 |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不同抗旱性品种冠层温度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 第109-117页 |
·测定时期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日周期变化 | 第109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灌浆期器官体-气温差日变化及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 第109-114页 |
·灌浆中期器官体-气温差 | 第109-112页 |
·灌浆后期器官体-气温差 | 第112-114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体-气温差与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体-气温差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17-125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光合荧光特性差异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17-120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光合特性差异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17-118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光合特性的时段差异 | 第118-119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光合荧光日变化叶位差异 | 第119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冠层温度的水分反应特征 | 第119-120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20-122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 | 第120-121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可溶性糖积累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 | 第121-122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物质积累转运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22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碳水化合物日变化规律初探 | 第122-123页 |
·不同抗旱性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