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间套作的定义及优势 | 第13页 |
·棉花缩节安化学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棉花种植密度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缩节安和种植密度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植物功能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3-24页 |
·试验材料(试验品种、药剂) | 第24页 |
·试验设计以及田间管理 | 第24-26页 |
·样品采集以及测定 | 第26-28页 |
·棉花的生育期以及栽培措施的记录 | 第26页 |
·株式图的调查 | 第26页 |
·叶面积指数的调查和计算 | 第26页 |
·干物质的采集与测定 | 第26页 |
·叶片占地上部营养器官的比值(LSR)和比叶重(SLW)的测定 | 第26页 |
·棉花成熟收获时地上部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测定 | 第26-27页 |
·其他指标的测定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种植密度和缩节安对麦套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28-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田间试验(见第二章) | 第29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3页 |
·种植密度和缩节安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 第29-33页 |
·种植密度和缩节安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3页 |
·种植密度和缩节安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 第33-38页 |
·棉花成铃的空间分布特点 | 第38-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种植密度和缩节安对麦套棉花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5-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田间试验(见2.4) | 第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地上部生物量与皮棉产量 | 第47-50页 |
·冠层结构 | 第50-51页 |
·叶片比叶重和叶面积指数 | 第51-54页 |
·光截获(LI)和光能利用效率(LUE) | 第54-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生物量和产量 | 第59页 |
·植物形态和冠层结构 | 第59页 |
·光截获和利用效率 | 第59-60页 |
·种植密度和缩节安的优化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种植密度和缩节安对麦套棉花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第62-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田间试验(见第二章) | 第63页 |
·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统计分析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81页 |
·干物质积累和生长速率 | 第65-78页 |
·干物质分配指数 | 第78-81页 |
·讨论 | 第81-82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81-82页 |
·干物质的分配 | 第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利用FSPM定量棉花异质性冠层中的光截获 | 第84-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94页 |
·模型概述 | 第85-86页 |
·研究方法 | 第86-92页 |
·模型的应用 | 第92-94页 |
·模型验证方法 | 第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3页 |
·光截获量的验证 | 第94-98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98页 |
·光截获率 | 第98页 |
·光截获量 | 第98-100页 |
·不同配置和密度的效应 | 第100-101页 |
·冠层中的光分布 | 第101-103页 |
·讨论 | 第103-104页 |
·行配置的效应 | 第103页 |
·群体密度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7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