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体系特征研究 | 第19-3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城镇与乡村 | 第19页 |
·农村公路 | 第19-21页 |
·西部山区 | 第21-22页 |
·农村客运 | 第22-23页 |
·运营机制 | 第23页 |
·西部山区农村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 第23-30页 |
·出行原因 | 第24-26页 |
·农村居民出行目的分析 | 第26-27页 |
·农村居民出行方式 | 第27-28页 |
·农村出行时间 | 第28-29页 |
·农村出行空间 | 第29-30页 |
·西部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路网结构 | 第30-32页 |
·路网形态 | 第32-33页 |
·路网功能及效用 | 第33页 |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特征 | 第33-34页 |
·农村客运运力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运营主体研究 | 第37-45页 |
·农村客运运营主体 | 第37-38页 |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运营主体选择 | 第38-42页 |
·公司化与个体联营的混合模式提出 | 第39-40页 |
·公司化与个体联营的混合模式实现流程 | 第40-42页 |
·模式合理性验证 | 第42-43页 |
·博弈过程分析 | 第42-43页 |
·验证模型构建与证明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供给系统研究 | 第45-55页 |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站建设与运营模式 | 第45-49页 |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站的类型 | 第45-46页 |
·基于集合覆盖模型的西部山区农村客运选址方案研究 | 第46-48页 |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站经营模式 | 第48-49页 |
·基于逐条布设优化成网方法的西部山区农村客运线路研究 | 第49-52页 |
·备选线路起终点站的确定 | 第50页 |
·公交优化网络的构成 | 第50-51页 |
·线路断面流量的检测 | 第51-52页 |
·公交线路停靠能力检验 | 第52页 |
·车型选择 | 第52-54页 |
·农村客运车辆车型现状 | 第52-53页 |
·西部山区农村客运车辆车型选择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重庆市綦江区农村客运运营机制研究 | 第55-71页 |
·重庆市綦江区概况 | 第55-56页 |
·行政区划与人 | 第55-56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56页 |
·重庆市綦江区农村客运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56-63页 |
·重庆市綦江区交通及农村客运基本情况 | 第56-62页 |
·重庆市綦江区农村客运存在问题分析 | 第62-63页 |
·重庆市綦江区农村客运运营机制 | 第63-70页 |
·重庆市綦江区运营主体模式改革 | 第63页 |
·重庆市綦江区线路布局规划方案 | 第63-68页 |
·重庆市綦江区站点布局规划方案 | 第68页 |
·重庆綦江区农村客运监管改善方案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