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与概念 | 第10-11页 |
| ·植物内生菌的起源和演化 | 第11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1-13页 |
| ·宿主植物种类多样性 | 第11页 |
| ·内生真菌在宿主体内分布多样性 | 第11-12页 |
| ·内生真菌种类的多样性 | 第12-13页 |
| ·内生真菌的生理生态学作用 | 第13-16页 |
| ·促进植物的生长 | 第14页 |
|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 | 第14-16页 |
| ·促进植物修复作用 | 第16页 |
| ·他感作用 | 第16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方法进展 | 第16-22页 |
| ·植物样品的选择 | 第16-17页 |
| ·植物组织表面消毒 | 第17-20页 |
|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研究 | 第20-21页 |
| ·内生真菌的鉴定方法 | 第21-22页 |
| ·竹类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竹类真菌种类及多样性 | 第22-23页 |
| ·竹类相关真菌鉴定与分类学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3-24页 |
| ·小蓬竹研究简述 | 第24-25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2 小蓬竹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的确立 | 第26-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和器材 | 第26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26-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 ·采样区概况与小蓬竹植株的采集 | 第27页 |
| ·实验材料预处理 | 第27-28页 |
| ·设计合适的表面消毒方法 | 第28页 |
| ·设计合适的表面消毒效果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 ·分离培养基的选择方法 | 第29页 |
| ·优化分离培养条件的探索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 ·最佳表面消毒与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30-32页 |
| ·最佳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的确立 | 第32-3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 3 小蓬竹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 第35-6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和器材 | 第35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35页 |
| ·培养基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 ·小蓬竹内生真菌分离 | 第35-36页 |
| ·小蓬竹内生真菌形态学鉴定 | 第36-37页 |
| ·小蓬竹内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66页 |
| ·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38-40页 |
| ·菌种间拮抗作用形态分类 | 第40页 |
|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40-58页 |
| ·内生真菌的IT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58-62页 |
| ·内生真菌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 | 第62-6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 ·小蓬竹分离、筛选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 第66页 |
| ·小蓬竹内生真菌的组成与种类 | 第66-67页 |
| ·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差异性 | 第67-68页 |
| 4 小蓬竹根部内生真菌与根际真菌多样性分析及相关性初步研究 | 第68-79页 |
| ·小蓬竹根际真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68页 |
| ·小蓬竹根际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68页 |
| ·小蓬竹根际真菌的鉴定 | 第68页 |
| ·相关性比较研究 | 第68-6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 ·小蓬竹根际真菌的鉴定 | 第69-73页 |
| ·小蓬竹根际土壤真菌的鉴定结果及菌落组成 | 第73-75页 |
| ·小蓬竹根部内生真菌的的菌落组成 | 第75-76页 |
| ·小蓬竹根际土壤真菌与根部内生真菌的相关性 | 第76-7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8-79页 |
| 5 全文讨论与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有关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79页 |
| ·有关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79-80页 |
| ·有关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与病原菌或腐生真菌之间的系统关系 | 第80页 |
| ·有关小蓬竹内生真菌生态功能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附录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