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AM共生体 | 第12-14页 |
·根外形态结构 | 第12-13页 |
·根内形态结构 | 第13-14页 |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功能 | 第14-16页 |
·丛枝菌根与植物营养物质 | 第14-15页 |
·丛枝菌根与植物抗旱性 | 第15页 |
·丛枝菌根与植物抗病性 | 第15页 |
·丛枝菌根与植物重金属耐性 | 第15-16页 |
·丛枝菌根与土壤结构 | 第16页 |
·丛枝菌根与养分转移分配 | 第16-19页 |
·丛枝菌根与宿主植物碳转移 | 第17页 |
·丛枝菌根与宿主植物氮转移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前言 | 第19-24页 |
·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19页 |
·科学问题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课题来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不同生长型的喀斯特植物根系AM真菌侵染特征 | 第24-32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样地概况 | 第24页 |
·采样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菌根植物及其生长型 | 第26页 |
·丛枝菌根形态结构观察 | 第26-28页 |
·菌根植物侵染率及根际土样孢子密度 | 第28-29页 |
·不同生长型菌根侵染率及孢子密度 | 第29-3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喀斯特自然生境中植物群落个体间养分转移 | 第32-42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样地概况 | 第32页 |
·样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32-33页 |
·样地选择 | 第33页 |
·同位素标记 | 第33页 |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样地主要植被及其生长型 | 第34-35页 |
·不同植物叶片氮营养 | 第35-36页 |
·不同植物叶片磷营养 | 第36页 |
·不同植物侵染状况 | 第36-37页 |
·不同植物孢子密度 | 第37-38页 |
·不同采样时间受体植物叶片 δ~(15)N值 | 第38-4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AM真菌对喀斯特适生植物养分转移与分配的影响 | 第42-58页 |
·引言 | 第42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42-46页 |
·供试生长基质 | 第42-43页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43页 |
·供试菌种 | 第43页 |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接种处理 | 第44-45页 |
·播种处理 | 第45页 |
·同位素标记 | 第45页 |
·试验环境 | 第45页 |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45-46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不同处理条件下受体植物菌根侵染率 | 第46-47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室土壤氮和磷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受体室土壤中易提取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含量 | 第48页 |
·受体室土壤中总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含量 | 第48-49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植物地上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植物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植物氮浓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植物氮摄取量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植物磷浓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处理对受体植物磷摄取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AM真菌对不同受体植物养分转移的影响 | 第55-5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小结 | 第58-61页 |
·不同生长型的喀斯特植物根系AM真菌侵染特征 | 第58页 |
·喀斯特自然生境中植物群落个体间养分转移 | 第58-59页 |
·AM真菌对喀斯特适生植物养分转移与分配的影响 | 第59-6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图版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