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快速城镇化导致生态空间破碎加剧 | 第15页 |
·城与乡之间博弈,乡村生态被“入侵” | 第15-17页 |
·苏南水网密集区“大生态”格局发展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体系 | 第19-23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进展研究 | 第23-31页 |
·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 第23-25页 |
·生态空间 | 第23页 |
·空间格局 | 第23-24页 |
·生态网络 | 第24-25页 |
·生态空间格局 | 第25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生态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基于GIS空间格局研究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评价方法 | 第31-44页 |
·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绿色基础设施 | 第31-32页 |
·网络理论 | 第32页 |
·源—汇理论 | 第32-33页 |
·影响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要素的提取 | 第33-36页 |
·影响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的要素分析 | 第33-35页 |
·影响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的要素提取流程 | 第35-36页 |
·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要素机制的建立 | 第36-38页 |
·节点效应 | 第36页 |
·流效应 | 第36-38页 |
·节点与流之间的建立关系 | 第38页 |
·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的选取 | 第38-39页 |
·苏南水网密集地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结果的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苏州吴江区生态空间格局实证分析 | 第44-76页 |
·苏州吴江区概况 | 第44-48页 |
·苏州市吴江区基本情况概况 | 第44页 |
·土地利用演变状况 | 第44-46页 |
·生态用地演变状况 | 第46-48页 |
·苏州吴江区生态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 第48-61页 |
·苏州吴江区现状数据采集 | 第48-51页 |
·苏州吴江区现状水网格局 | 第51-53页 |
·苏州吴江区现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分析 | 第53-61页 |
·苏州吴江区现状生态空间格局的结果评价 | 第61页 |
·苏州吴江区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及生态空间格局评价 | 第61-74页 |
·苏州吴江区总体规划空间布局 | 第61-63页 |
·苏州吴江区2020年规划概况 | 第63-65页 |
·苏州吴江区2020年水网格局 | 第65-67页 |
·苏州吴江区2020年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分析 | 第67-74页 |
·苏州吴江区2020年生态空间格局结果评价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苏州吴江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 第76-113页 |
·苏州吴江区生态空间格局的存在问题 | 第76-78页 |
·苏州吴江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 第78-110页 |
·增强节点与流之间的联系 | 第79-82页 |
·调整吴江区生态空间格局 | 第82-88页 |
·优化吴江区片区空间格局 | 第88-110页 |
·苏州吴江区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保障体系 | 第110-111页 |
·对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明确长期合作协调机制 | 第110页 |
·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生态空间管制措施 | 第110页 |
·建立适宜的生态要素的保护体系 | 第110-111页 |
·建立数据信息平台,完善生态空间保护的保障体系 | 第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研究结论 | 第113-114页 |
·研究不足 | 第114页 |
·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