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场地效应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场地效应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地震波斜入射时成层半空间自由场时域计算 | 第16-34页 |
·引言 | 第16页 |
·出平面自由波场的计算 | 第16-22页 |
·SH波斜入射时的传播特点 | 第16-17页 |
·成层半空间模型网格划分及一维化时域算法的建立 | 第17-18页 |
·人工边界的设置及波动输入 | 第18-19页 |
·SH波斜入射时自由波场的计算及稳定性条件 | 第19-21页 |
·数值算例 | 第21-22页 |
·平面内自由波场的计算 | 第22-33页 |
·弹性波斜入射条件下的传播特点 | 第22-24页 |
·成层半空间模型网格划分及一维化时域算法的建立 | 第24-25页 |
·精确的人工边界及人工边界上的地震荷载 | 第25-27页 |
·P波斜入射时自由波场的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 第27-30页 |
·数值算例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斜入射时波动散射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34-47页 |
·引言 | 第34页 |
·近场区域内波动的有限元模拟 | 第34-36页 |
·透射理论基本公式及其数值实现 | 第36-40页 |
·透射理论公式及其数值实现 | 第36-38页 |
·散射问题的输入技术 | 第38-39页 |
·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 第39-40页 |
·斜入射时土体散射问题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0-42页 |
·数值算例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斜入射条件下无覆盖层陡坎地形地震动响应 | 第47-85页 |
·引言 | 第47页 |
·陡坎场地的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地震波输入 | 第48-49页 |
·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陡坎场地在斜入射情形下随坡角变化的地震动响应 | 第50-73页 |
·陡坎宽度L不变时陡坎地形放大效应 | 第50-63页 |
·陡坎高度H不变时陡坎地形放大效应 | 第63-73页 |
·坡角α=45°, L=H=80m时陡坎模型随入射角变化的地震动响应 | 第73-84页 |
·入射波从陡坎左侧入射时地形放大效应 | 第73-77页 |
·入射波从陡坎右侧入射时地形放大效应 | 第77-82页 |
·入射波左、右两侧入射结果对比分析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斜入射条件下有覆盖层陡坎地形地震动响应 | 第85-125页 |
·引言 | 第85页 |
·有覆盖层陡坎场地的计算模型 | 第85-86页 |
·网格划分及地震波输入 | 第86页 |
·有覆盖层陡坎场地在斜入射情形下随坡角化的地震动响应 | 第86-104页 |
·覆盖层厚度h=6m时陡坎地形放大效应 | 第86-93页 |
·覆盖层厚度h=15m时陡坎地形放大效应 | 第93-100页 |
·不同覆盖层厚度模型地震动响应比较 | 第100-104页 |
·坡角α=45°时有覆盖层陡坎模型随入射角θ变化的地震动响应 | 第104-123页 |
·覆盖层厚度h=6m时陡坎地形放大效应 | 第104-112页 |
·覆盖层厚度h=15m时陡坎地形放大效应 | 第112-118页 |
·不同覆盖层厚度模型地震动响应比较 | 第118-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6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5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