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三、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假新闻的产生与危害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假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20页 |
一、 假新闻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存在 | 第16-17页 |
二、 假新闻随着媒体的发展形态更加多样 | 第17-18页 |
三、 新媒体时代下假新闻呈现新特点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假新闻的危害 | 第20-22页 |
一、 制造社会话题,扰乱社会舆论 | 第20页 |
二、 侵害新闻当事人利益,社会影响不易消除 | 第20-21页 |
三、 损害媒体公信力,引发信任危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假新闻的传播机制 | 第22-43页 |
第一节 (2001—2014)“年度十大假新闻”的内容分析 | 第22-38页 |
一、 研究问题的确立 | 第22页 |
二、 样本的选择与类目构建 | 第22-24页 |
三、 编码员信度测量 | 第24-26页 |
四、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6-38页 |
第二节 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分析 | 第38-43页 |
一、 假新闻传播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38-39页 |
二、 假新闻的传播机制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假新闻的治理 | 第43-52页 |
第一节 一线新闻工作者需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 | 第43-47页 |
一、 加强对新闻题材和来源的把关 | 第43-45页 |
二、 加强对新闻工作者采编能力的培养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媒体需形成自律的把关机制 | 第47-49页 |
一、 媒体行业制定能够达成共识的内部准则 | 第47页 |
二、 媒体单位内部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准则 | 第47-48页 |
三、 推行认错更正制度和惩戒机制的并举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管机制 | 第49-52页 |
一、 制度监管:加强新闻立法推动新闻法制化 | 第49-50页 |
二、 政府监管:推动信息公开化保障信息传播渠道畅通 | 第50-51页 |
三、 第三方监管:提供言论发表渠道鼓励受众监督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1:2001—2014 年度十大假新闻汇总 | 第58-65页 |
附录 2:假新闻传播机制内容分析编码表 | 第65-66页 |
附录 3:受众对假新闻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