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 中职贫困生 | 第10-11页 |
2. 资助 | 第11页 |
3. 政策执行 | 第11-12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 文献法 | 第17页 |
2. 历史研究法 | 第17页 |
3.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4. 访谈法 | 第17-18页 |
二、 山东省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18-24页 |
(一) 建国初期的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1949 年至 1965 年) | 第18-19页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1966 年至 1976 年) | 第19页 |
(三)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1977 年至 1983 年) | 第19-20页 |
(四) 奖学金制度的萌芽与发展时期(1983 年至 1988 年) | 第20页 |
(五) 收费政策和奖学金、贷学金政策时期(1989 年至 20 世纪末期) | 第20-22页 |
(六) 21 世纪的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2000 年至今) | 第22-24页 |
三、 山东省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问卷调查及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一) 问卷编制及实施过程 | 第24-25页 |
1. 问卷编制的依据 | 第24页 |
2. 问卷内容设计 | 第24页 |
3. 问卷实施过程 | 第24-25页 |
(二) 调查结果与说明 | 第25-32页 |
1. 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地域差异性比较 | 第25-26页 |
2. 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四、 山东省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一) 政府层面 | 第32-35页 |
1. 经费投入不足 | 第32页 |
2. 资助覆盖面过小 | 第32页 |
3. 保障机制缺失 | 第32-34页 |
4. 对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的立法缺位 | 第34-35页 |
(二) 中职院校层面 | 第35-36页 |
1. 学校对政策宣传重视不够 | 第35页 |
2. 学校对学生心理状况不够重视 | 第35页 |
3. 学校对学生实际情况核查不够 | 第35-36页 |
4. 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 第36页 |
(三) 贫困生层面 | 第36-38页 |
五、 完善山东省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对策 | 第38-45页 |
(一) 政府方面 | 第38-40页 |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中职贫困生资助经费投入 | 第38页 |
2. 扩大资助覆盖面,有效应对中职贫困生问题 | 第38页 |
3. 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实现顶岗实习良性发展 | 第38-39页 |
4. 建立资助政策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中职贫困生利益 | 第39页 |
5. 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行为 | 第39-40页 |
(二) 中职院校方面 | 第40-43页 |
1. 加强宣传,使政策深入人心 | 第40页 |
2. 严格执行评审,确保公平公正 | 第40-41页 |
3. 提高中职吸引力,吸引企业参与 | 第41-42页 |
4. 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 | 第42-43页 |
5. 设立校内奖学金,探索激励机制 | 第43页 |
(三) 贫困生方面 | 第43-45页 |
1. 树立自我诚信意识 | 第43-44页 |
2.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 第44页 |
3. 增强自我感恩的意识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一 | 第50-53页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