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导言 | 第15-18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16-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基本观点 | 第17页 |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2.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 第18-29页 |
·有关产业布局的主要理论 | 第18-21页 |
·古典区位理论 | 第18-19页 |
·新古典区位理论 | 第19页 |
·区位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区域经济发展极化理论 | 第20页 |
·区域分工理论 | 第20-21页 |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第21页 |
·汽车产业布局的指向 | 第21-24页 |
·燃料、动力指向 | 第22页 |
·原料地指向 | 第22页 |
·消费地指向 | 第22-23页 |
·劳动力指向 | 第23页 |
·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 第23页 |
·无固定指向 | 第23页 |
·高科技指向 | 第23-24页 |
·汽车产业特点及发展规律 | 第24-29页 |
·全球化特点要求发展汽车产业必须开放合作 | 第24-25页 |
·规模效应特征明显 | 第25-26页 |
·产业链长,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 | 第26页 |
·资金密集型产业 | 第26-27页 |
·属于产业结构高度化行业 | 第27-28页 |
·汽车产业布局受政策影响较大 | 第28-29页 |
3.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布局的发展分析 | 第29-42页 |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阶段(1953年至1966年) | 第29-31页 |
·该时期的布局特点 | 第30页 |
·组织结构特点 | 第30-31页 |
·产品结构特点 | 第31页 |
·整车及零部件关系 | 第31页 |
·中国汽车产业成长阶段(1966年至1980年) | 第31-33页 |
·该时期的布局特点 | 第32-33页 |
·从组织结构上来说 | 第33页 |
·产品结构特点 | 第33页 |
·整零关系特点 | 第33页 |
·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 第33-39页 |
·从布局特点来看 | 第34-36页 |
·组织结构特点 | 第36-37页 |
·产品结构特点 | 第37-38页 |
·整车与零部件关系 | 第38-39页 |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布局的优势分析 | 第39-40页 |
·汽车工业分工细化,关键零部件地域布局上工业逐渐聚集 | 第39页 |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保证了整零产业之间的衔接 | 第39-40页 |
·部分大企业规模效应发挥作用 | 第40页 |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布局的劣势分析 | 第40-42页 |
·汽车工业整体上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0页 |
·零部件严重依赖整车厂发展,阻碍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 第40-41页 |
·组织结构松散,小而全普遍 | 第41-42页 |
4.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布局的讨论 | 第42-61页 |
·国外汽车产业布局发展模式及启示 | 第42-50页 |
·美国: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并集中,零部件生产依然集中于大湖区 | 第42-45页 |
·德国:全球化战略是其成功的秘诀,东欧和亚洲地区成为重点地区 | 第45-48页 |
·日本:国内布局相对集中,美国已经成为其最大的生产基地 | 第48-50页 |
·中国在世界汽车产业体系中的地位 | 第50-53页 |
·全球汽车产业布局的重心转移 | 第51页 |
·中国汽车工业地位提升 | 第51-53页 |
·中国未来汽车产业布局规划 | 第53-61页 |
·中国汽车产业布局的总体趋势 | 第53-57页 |
·对我国汽车工业按照产业垂直分工深入划分并预测布局趋势 | 第57-60页 |
·中国汽车产业重点区域发展趋势 | 第60-61页 |
5.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布局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61-67页 |
·加快汽车工业产业合理化布局的具体措施 | 第61-64页 |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 第61-62页 |
·正确处理整车与关键零部件的相互依赖关系 | 第62-63页 |
·注重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群的发展 | 第63页 |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需要完善金融平台的支持 | 第63-64页 |
·发挥政府在汽车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引导作用 | 第64-67页 |
·明确汽车产业总体布局发展战略 | 第64-65页 |
·积极引导汽车企业的横向兼并重组,在高速发展时期使汽车企业更加壮大,不需要在危机时期充当救世主 | 第65-66页 |
·中西部承接汽车产业转移的路径分析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