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8-9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页 |
第一章 马尔库塞及其思想阶段 | 第9-13页 |
第一节 马尔库塞生平 | 第9-10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思想的阶段 | 第10-13页 |
一、存在主义阶段 | 第10-11页 |
二、理性主义阶段 | 第11-12页 |
三、“新感性”主义阶段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 | 第13-18页 |
第一节 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 第13-15页 |
一、马尔库塞对《手稿》解读的背景 | 第13-14页 |
二、马尔库塞如何解读《手稿》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对《手稿》解读的特点 | 第15-18页 |
一、强调人的本质的对象性 | 第15-17页 |
二、强调“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 第18-26页 |
第一节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苏联政策如何偏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 | 第20-21页 |
一、苏联政治、经济政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偏离 | 第20-21页 |
二、苏联政策在思想、文化领域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 第21页 |
第三节 马尔库塞对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 第21-24页 |
一、对列宁主义的批判 | 第22-23页 |
二、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 第23-24页 |
第四节 马尔库塞对苏联前途的估计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单向度”:马克思“异化”思想在西方社会的新阐发 | 第26-32页 |
第一节 “单向度”及其表现 | 第26-30页 |
一、“单向度”的人 | 第26-27页 |
二、“单向度”的社会 | 第27-29页 |
三、“单向度”的思想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单向度”的原因——科技革命的社会政治效应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对马尔库塞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 第32-37页 |
第一节 马尔库塞《手稿》地位的反思 | 第32-33页 |
一、马克思的一切理论观点均为《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服务 | 第32页 |
二、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修正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和解放观点的反思 | 第33-37页 |
一、爱欲——人的本质 | 第33-34页 |
二、“大拒绝”——解放人的本质的革命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