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6-8页 |
第一节 研究源起 | 第6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的人性思想 | 第8-16页 |
第一节 人性 | 第8-11页 |
第二节 人的本质 | 第11-14页 |
一、人的本质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劳动实践对人的塑造 | 第12-13页 |
三、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与异化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孔孟的人性观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孔子的人性思想 | 第16-18页 |
一、性与天道 | 第16-17页 |
二、仁的追求与完善人格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孟子的人性思想 | 第18-23页 |
一、性善论 | 第18-20页 |
二、以心善论证性善 | 第20-21页 |
三、大丈夫人格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与孔孟的人性观异同 | 第23-31页 |
第一节 人的理解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人的归宿 | 第25-31页 |
一、自由意志 | 第25-26页 |
二、存在环境 | 第26页 |
三、最终目的 | 第26-31页 |
结语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