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臣注《文选》注释特点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五臣注《文选》研究历史 | 第8-11页 |
二、五臣注之前典籍注释的发展与特点 | 第11-13页 |
三、研究五臣注释特点的意义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五臣注《文选》的成书 | 第15-23页 |
第一节 吕延祚《进集注〈文选〉表》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五臣注的成书原因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五臣注的版本及流传 | 第19-23页 |
第二章 五臣注《文选》注释特点 | 第23-44页 |
第一节 五臣在题解方面的特点 | 第23-27页 |
一、揭示作者创作动机 | 第23-25页 |
二、强调作者创作时的讽谏之意 | 第25-26页 |
三、挖掘作品的言外之意 | 第26页 |
四、指出作品的写作手法 | 第26-27页 |
五、解释题目中某些字词的含义 | 第27页 |
第二节 五臣在注音方面的特点 | 第27-29页 |
一、直音法 | 第28页 |
二、反切法 | 第28-29页 |
三、为某些较为特殊的字标出声调 | 第29页 |
四、关于叶韵(恊韵) | 第29页 |
第三节 五臣在解释字义词义方面的特点 | 第29-36页 |
一、“犹”字的应用 | 第30-31页 |
二、指出某些字词的特殊含义 | 第31-32页 |
三、指出文中用某些字词的原因 | 第32-33页 |
四、指出某些字的用字艺术 | 第33-34页 |
五、指出文中称代词的具体所指 | 第34-35页 |
六、注释谦语和敬语 | 第35-36页 |
第四节 五臣在疏解文意方面的特点 | 第36-39页 |
一、解释字词,疏通句意 | 第36-37页 |
二、揭示“述作之由”,评点作品内容 | 第37-38页 |
三、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 | 第38-39页 |
第五节 五臣在引书方面的特点 | 第39-41页 |
一、题解引书 | 第39-40页 |
二、文中引书 | 第40-41页 |
第六节 五臣注《文选》的不足 | 第41-44页 |
一、释词训诂产生的错误 | 第41页 |
二、校勘错误 | 第41-42页 |
三、把某些文字与政治联系过于紧密,牵强附会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五臣注《文选》的意义与影响 | 第44-49页 |
第一节 五臣注《文选》对文选学的意义与影响 | 第44-47页 |
一、五臣注降低了阅读《文选》的难度 | 第44-46页 |
二、五臣注扩大了《文选》的阅读群体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五臣注《文选》对注释学的意义与影响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