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CONTENTS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五)相关概念厘定 | 第15-17页 |
一、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机制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性 | 第17-20页 |
(一)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机制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生观和道德理想” | 第17页 |
2、 费希特“学者的使命” | 第17页 |
3、 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 | 第17-18页 |
(二)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机制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1、 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 第18-19页 |
2、 是我国培养合格研究人才的行为规范 | 第19页 |
3、 是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的有力保证 | 第19-20页 |
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7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0-21页 |
1、 问卷设计 | 第20页 |
2、 问卷的实施 | 第20-21页 |
(二)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 第21-27页 |
1、 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 | 第21-22页 |
2、 对于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22-27页 |
三、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机制的构建 | 第27-36页 |
(一) 教育机制的构建 | 第27-30页 |
1、 显性教育 | 第27-29页 |
2、 隐性教育 | 第29-30页 |
(二) 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30-32页 |
1、 明确的目标定位 | 第30-31页 |
2、 严格的评判执行 | 第31-32页 |
3、 科学的需要定位 | 第32页 |
4、 行为的归化 | 第32页 |
(三) 评价监督机制的构建 | 第32-34页 |
1、 明确实行评价监督机制的主体及职能 | 第33页 |
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制度 | 第33-34页 |
3、 评价监督职能的执行 | 第34页 |
(四) 法律机制的构建 | 第34-36页 |
1、 法律制度内部的完善 | 第35页 |
2、 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 第35页 |
3、 强化相关执法部门的职能 | 第35-36页 |
四、 各个机制间的联系和互动 | 第36-39页 |
(一) 各个机制间联系与互动的重要性 | 第36页 |
(二) 各个机制间的内在联系 | 第36页 |
(三) 各个机制间的互动模式 | 第36-39页 |
1、 教育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互动 | 第36-37页 |
2、 教育机制与评价监督机制的互动 | 第37页 |
3、 教育机制与法律机制的互动 | 第37-38页 |
4、 激励机制与评价监督机制的互动 | 第38页 |
5、 激励机制与法律机制的互动 | 第38页 |
6、 评价监督机制与法律机制的互动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养成现状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