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CONTENTS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20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文献归纳分析法 | 第18页 |
2. 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3.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 | 第18-19页 |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法 | 第19-20页 |
一、 社会工作含义、功能及历史演进 | 第20-30页 |
(一) 社会工作的含义 | 第20-24页 |
1.社会工作的理念 | 第21-22页 |
2. 社会工作的主体 | 第22页 |
3. 社会工作的对象 | 第22-23页 |
4. 社会工作的领域 | 第23页 |
5. 社会工作的作用 | 第23页 |
6. 社会工作的属性 | 第23-24页 |
(二) 社会工作的功能 | 第24-25页 |
1. 恢复的功能 | 第24页 |
2. 预防的功能 | 第24-25页 |
3. 发展的功能 | 第25页 |
(三) 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 第25-30页 |
1. 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工作 | 第26-27页 |
2.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 | 第27-28页 |
3. 和谐社会时期的社会工作 | 第28-30页 |
二、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第30-35页 |
(一)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 第30-32页 |
1. 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 第30页 |
2. 有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30-31页 |
3.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31-32页 |
(二)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迫切性 | 第32-35页 |
1. 保持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 | 第32-33页 |
2. 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要求 | 第33页 |
3. 促进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33-35页 |
三、 中国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一) 社会工作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5-36页 |
(二) 社会工作组织发展不健全 | 第36-37页 |
1. 社会工作组织结构单一 | 第36页 |
2. 社会工作组织发展不平衡 | 第36-37页 |
(三)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 第37-38页 |
1. 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 第37页 |
2. 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 第37-38页 |
四、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 第38-49页 |
(一) 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体系 | 第38页 |
(二) 加强社会工作的组织运行 | 第38-43页 |
1. 改进社会工作管理体制 | 第38-40页 |
2. 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 | 第40-42页 |
3. 释放民间社会组织活力 | 第42页 |
4. 做好社会工作宣传动员 | 第42-43页 |
(三) 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水平 | 第43-46页 |
1.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机制 | 第43-44页 |
2.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机制 | 第44-45页 |
3.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 | 第45页 |
4. 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四) 借鉴先进的社会工作制度 | 第46-49页 |
1. 实行多方参与的社会福利服务管理 | 第46-47页 |
2. 推进健全合理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