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3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6-2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21-30页 |
第一章 耿定向的生平及学思历程 | 第30-57页 |
第一节 耿定向的生平履历 | 第31-47页 |
一、家世与早岁经历 | 第31-36页 |
二、宦海生涯 | 第36-39页 |
三、耿定向与历任首辅的关系 | 第39-47页 |
第二节 耿定向的思想源流 | 第47-51页 |
一、王艮的泰州之学 | 第47-49页 |
二、仲弟耿定理的启发 | 第49页 |
三、罗汝芳当下论的启示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耿定向的学思历程 | 第51-57页 |
第二章 卫道意识——耿定向思想的理论起点与逻辑线索 | 第57-90页 |
第一节 背景:王学弊端的逐渐显现 | 第57-62页 |
第二节 耿定向对儒家道统的新理解 | 第62-72页 |
一、儒家道统观念的历史沿革 | 第63-67页 |
二、耿定向的新道统观 | 第67-72页 |
第三节 耿定向对儒家正统学者的推崇 | 第72-84页 |
一、对孟子的推崇 | 第72-77页 |
二、尊崇程朱 | 第77-80页 |
三、敬服东廓 | 第80-84页 |
第四节 异端批判:里中三异人 | 第84-90页 |
第三章 耿定向的哲学思想(上):真机不容已 | 第90-136页 |
第一节 “不容已”的思想源流 | 第90-101页 |
第二节 耿定向对“真机”的界定 | 第101-114页 |
一、性 | 第102-107页 |
二、仁 | 第107-111页 |
三、本心与良知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真机不容已:耿定向的不容已之说 | 第114-124页 |
一、由“天道之不容已”到“真机不容已” | 第115-117页 |
二、“真机不容已”的具体内涵 | 第117-122页 |
三、为学的基础:辨志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万物一体:真机不容已的源泉与归宿 | 第124-136页 |
一、达成“万物一体”的两种路径 | 第125-127页 |
二、耿定向对万物一体的理解 | 第127-132页 |
三、以担任地方官为万物一体的手段 | 第132-136页 |
第四章 耿定向的哲学思想(下):学有三关 | 第136-204页 |
第一节 即心即道 | 第136-143页 |
第二节 即事即心 | 第143-155页 |
一、耿定向对即事即心的理解 | 第143-149页 |
二、批判“耽虚泥无” | 第149-155页 |
第三节 慎术 | 第155-183页 |
一、“慎术”的经典来源与基本意涵 | 第155-160页 |
二、现成良知:慎术的批判对象 | 第160-169页 |
三、学孔子之学:耿定向的正确之“术” | 第169-177页 |
四、重礼:孔门之术的另一重价值 | 第177-183页 |
第四节 耿定向与王畿的辩论 | 第183-204页 |
一、前期争论:1564-1565 | 第184-192页 |
二、后期争论:1577-1593 | 第192-201页 |
三、对天台与龙溪之争的小结 | 第201-204页 |
第五章 耿定向论佛 | 第204-229页 |
第一节 摄佛归儒,佛为儒用 | 第204-217页 |
一、以佛释朱陆之别 | 第205-207页 |
二、一心通则无不通 | 第207-212页 |
三、彻上彻下乃为真心 | 第212-215页 |
四、空与未发之中 | 第215-217页 |
第二节 儒佛有别:与焦竑论程颢辟佛 | 第217-229页 |
一、程颢辟佛与焦竑的反驳 | 第217-223页 |
二、耿定向对明道辟佛的回护 | 第223-229页 |
第六章 李耿之争(上):哲学思想之争 | 第229-259页 |
第一节 李耿之争的大致过程 | 第230-236页 |
第二节 李贽思想的核心:童心说 | 第236-240页 |
第三节 李耿哲学之争的三重面向 | 第240-259页 |
一、孔子思想价值之争 | 第240-246页 |
二、“不容已”之争 | 第246-253页 |
三、人性之争 | 第253-259页 |
第七章 李耿之争(下):史观之争 | 第259-280页 |
第一节 论赞须具旷古只眼:李贽史论的核心要求 | 第259-265页 |
第二节 卫道意识的延伸:耿定向论史的主要特点 | 第265-269页 |
第三节 冯道:李耿史论之争的焦点 | 第269-277页 |
一、宋代学者对冯道的不同看法 | 第269-272页 |
二、李贽对冯道的称赞 | 第272-274页 |
三、耿定向对冯道的批判 | 第274-277页 |
第四节 对李耿之争的小结 | 第277-280页 |
结语 | 第280-286页 |
一、耿定向思想的意义与缺失 | 第280-283页 |
二、对《明儒学案》中对耿定向评价的再思考 | 第283-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286-294页 |
致谢 | 第294-297页 |
个人简历 | 第297页 |